DSC_7043.jpg

紀錄日期:2019年1月25日

屏遮那站設立於1912年底,當時稱為「平遮那驛」。平遮那這個名稱應該是來自於鄒族的語言,但是現在意義已不可考,相當可惜。1965年6月1日,站名更改為「屏遮那」沿用至今。屏遮那站早期有木造站房,後來改建成鐵皮屋。這個車站是我進入鐵道世界的開關之一,自從在網路上看到她的風貌,我就深深被她的偏遠、孤獨所吸引,期待有一天能與她相逢。也就因為有這樣的動力驅使,我才開始跑全台灣的車站,只可惜無緣見到屏遮那原本的舊模樣。儘管如此,站在這個站場之中想像早年列車在此上下山、折返待避、通過木橋等景象,還是讓我有股莫名的感動。

 

DSC_7046.jpg

屏遮那站距離十字路站5.2公里,高度爬升177公尺,平均坡度為34.03  ,在阿里山林鐵中並不算太陡。但是屏遮那站往上的坡度超過千分之五十,而且有待避的需求,所以屏遮那站被設計成折返式車站,有一條水平側線和一條正線。站房位於無人居住的山腰上,位置非常偏僻,但是卻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因為她不只是個折返式車站,還設有讓蒸機加水的水鶴。早年蒸機需要吃水,爬坡越陡就吃得越兇,從屏遮那到二萬坪的坡度相當陡,又沒有足夠的空間可以設計迴旋路線,以至於需要第一分道和第二分道讓列車爬升,所以在屏遮那加水、待避有其需求。然而88風災時屏遮那往二萬坪的路基大量流失,站場內的水鶴被沖掉,災後重建時折返式路軌也被拆了。站名牌原本還倖存,後來不知什麼原因消失無蹤,殘存的海拔標示也已傾倒在芒草堆中。曾經想過要把海拔標示拉起來放在站房旁邊,但是實在是拉不動,如果沒有加以保護,過個幾年一定會被大自然收走,不知道林務局會不會將它保存下來?放在奮起湖車庫展示也是個方法。

 

DSC_7072.jpg

其實屏遮那站到二萬坪之間原本就是一大片崩塌地,自林鐵通車後這個路段的災禍從沒停過。那為何要將路線選在此地?這就要從琴山河合博士說起。河合鈰太郎字琴山,所以大家也稱呼他為琴山河合博士,他於東京帝大林學系畢業後至德國、奧地利進修,並在這段時間與後藤新平熟識。1899年日本人發線阿里山的大片林木,開始有了興建森林鐵路加以開發的想法。在後藤新平就任台灣總督府鐵道部部長後,便將興築鐵路的會勘任務交予河合鈰太郎,但因為整個開發案的預估金額太高,在日本國會審議時被否決。河合並不死心,轉而尋求民間開發,1906年民間開發案通過,由「藤田組」負責開發。然而由於河合過度低估修築的經費,鐵路興建到梨園寮時已即將耗盡資金,故1908年民間開發案被迫中止。後來日本的林業長官視察時對於這條鐵路沒有完成感到相當可惜,便再度提案收購藤田組已完工的路線並繼續興建,1910年官營提案終於過關,1912年通車至二萬坪。然而在這段官營的時期,河合鈰太郎已非主要決策者,儘管他當時就屏遮那崩壁地形提出質疑,希望能選擇繞過二萬平的路線,但是在鐵道部樽節和速成的理念下,仍舊選擇了現在這條快速上山的路線,這也埋下了阿里山林鐵未來多舛的命運。通車之後屏遮那段的災禍一直持續,修了又斷、斷了又修,過於陡峭的坡度也產生許多行車事故,連河合鈰太郎的徒弟近藤熊之助也在1914年試車時命喪此路段。河合鈰太郎所抱持的理念是興建一條能永續經營的高山鐵路,而非只是快速獲得林產,如果當時能依照他的想法選線,可能就不會有屏遮那站和二萬坪站,但是鐵路行車也會相對安全,天災所造成的影響也會少一些吧!

 

DSC_7060.jpg

列車從十字路上山後會經過39號到45號共7個隧道,其中42號隧道很特別,是由舊的61、62和63號隧道合併而成。2015年杜鵑颱風來襲時摧毀了此隧道,大面積崩塌造成林鐵通車的瓶頸點,目前是以修築隧道的方式往內避開崩塌地,預計2021年能完工通車。如果以早期舊隧道來算,十字路站和屏遮那站之間一共有13個(舊54號到舊66號),高居所有路段之冠。若是開車來屏遮那站的朋友要從台18線轉進左側阿里山青年活動中心方向,大約1公里左右會看到活動中心的牌子,建議將車輛停在這附近,再用步行的方式前往,因為這條下坡路蠻陡的。停好車後往牌子左邊的路下坡,會先經過垃圾轉運站,再往前走會看到塔山,表示車站快到了,詳細路線會在下方照片區介紹。

 

DSC_7075.jpg

屏遮那站絕對是台灣最秘境的車站,能和她相比的大概只有第一分道。從十字路站上來沿線有許多峭壁,車站也就蓋在山壁旁,站房附近有幾間像工寮的建築,不知道是否為修復時所使用的工寮,除此之外沒有任何住家。在此設站主要目的還是待避和加水,所以會在這裡上下車的應該只有工作人員和鐵道愛好者。原本的路軌位於樹的左方,過了這棵樹後分岔成兩股,左側是折返用的水平線,右側是橫過屏遮那斷崖的上山正線,目前路軌不是拆光就是崩掉了,一條都不剩。照片左方芒草區原本有站名牌,八八風災後還活著,後來不知道是哪個颱風把他掃掉了,令人相當遺憾。目前屏遮那斷崖上長滿了草,不像網路上的照片那樣光禿禿一片,維修用的便道上停了幾台工程車,但是並沒有施工的跡象,看來這一帶的復建工程已經告一個段落。

 

DSC_7055.jpg

從站房旁往西側走一小段路會抵達新的46號隧道口,這個隧道重建於88風災之後。早在日本時代屏遮那路段就常有天災,當時這裡還有接駁用的吊橋,每當鐵路中斷時便讓遊客走吊橋至另一側,再以列車接駁上下山。國民政府時期在此路段興建的第一代人工掩體毀於土石流,第二代隧道又被落石擊中而局部坍塌,於是在第二代隧道左側又興建第三代隧道,形成兩隧道共存的奇景。然而八八風災時這兩座隧道同時都送還給大自然了,於是林務局重新選線,以開鑿隧道的方式將路線深入山壁內側,並在東端出口以明隧道連接原本的47號隧道,形成了全長1233公尺的新46號隧道。46號隧道是目前世界最長的窄軌(762mm)鐵路隧道,以明隧道連接47號隧道的目的也就在於創下這個紀錄,這樣做雖然增加了阿里山林鐵在世界上的曝光率,但是我總感覺有點勝之不武吧!

 

DSC_7065.jpg

重新選線之後,屏遮那站已失去功能,列車再不會經過此處,鐵軌也不再鋪設,屏遮那站正式走入歷史,這是我此次探訪最大的遺憾。早在大學時期就一直很想坐火車上阿里山,但是總是一再錯過機會,最後只能來這裡憑弔車站的遺跡。要讓林務局再拉一條路線經過車站前方給郵輪式列車停靠,我想是不可能的,就讓她靜靜地待在這裡吧!我想她並不會被遺忘,每年還是會有些朋友來探視她過得好不好,就像我一樣。

 

 

2019年屏遮那站照片:

DSC_7000.jpg

從台18線往阿青方向開1公里,車子可以停在這塊牌子附近,取左線步行前往屏遮那。

 

 

DSC_7001.jpg

這條路的前半段還算平緩。

 

 

DSC_7002.jpg

在垃圾轉運站這裡取左線前進。

 

 

DSC_7003.jpg

繼續走就可以看到塔山。

 

 

DSC_7008.jpg

沿路樹林茂密,但是樹齡還算年輕,應該是砍伐後種植的二代林。

 

 

DSC_7014.jpg

塔山的展望越來越清楚了。

 

 

DSC_7015.jpg

當天雖然出太陽,但是氣溫是個位數啊!

 

 

DSC_7017.jpg

看到屏遮那斷崖了,目前山壁上長滿了草,不像之前那樣怵目驚心,上方缺口是二萬坪。

 

 

DSC_7018.jpg

路旁有一些工程廢土,從這裡看塔山很雄偉。

 

 

DSC_7020.jpg

前方直行通往46號隧道東口,左轉是往屏遮那站。

 

 

DSC_7021.jpg

照片最左側道路一直直走、一直下坡,就可以到屏遮那站。

 

 

DSC_7026.jpg

左轉往屏遮那前進!

 

 

DSC_7031.jpg

DSC_7033.jpg

下坡路左右兩側都有工寮,網路上看到許多山友會借宿於此。

 

 

DSC_7039.jpg

一路下坡就可以到達屏遮那站,照片中央路沖的位置原本有屏遮那站名牌,目前已經消失。

 

 

DSC_7040.jpg

屏遮那,我終於看到你了!

 

 

DSC_7041.jpg

屏遮那往第一分道的上山方向,原本的路軌就在這裡一分為二,左線是水平軌,右線是上山通過正線。

 

 

DSC_7043.jpg

屏遮那往十字路的下山方向,路軌沒了,左方山壁的水鶴也沒了。原本的木造站房已經改建成鐵皮屋,而且漸漸被芒草遮蔽。

 

 

DSC_7045.jpg

站房旁邊有黃黑相間的鐵圍籬,像木履寮等站一樣。

 

 

DSC_7046.jpg

海拔標示已經傾倒了,卻無法移動,再這樣下去總有一天會消失。

 

 

DSC_7047.jpg

右下角是海拔標示,左邊是站房,明暗光差太大拍不清楚。

 

 

DSC_7051.jpg

從另一角度拍攝站房,想像當年列車折返的景象。

 

 

DSC_7053.jpg

往下山方向走一小段會看到鐵軌。

 

 

DSC_7055.jpg

46號隧道西口就在這裡,左方水泥路是舊路軌的位置。未來有可能再拉一條線往屏遮那站嗎?我想沒有期待就沒有傷害。

 

 

DSC_7060.jpg

下山方向路軌長滿了草,畢竟已經很久沒有列車行駛。

 

 

DSC_7064.jpg

走到55號橋,聽見前方有施工的聲音,為了避免干擾施工,我就折返了。

 

 

DSC_7065.jpg

回程再拍一張站房的照片。

 

 

DSC_7071.jpg

DSC_7072.jpg

原本的上山路線已經中斷,路基也已經坍方,第二張照片上方缺口就是二萬坪站。

 

 

DSC_7077.jpg

DSC_7078.jpg

跟屏遮那站說再見,往46號隧道東口前進。

 

 

DSC_7083.jpg

DSC_7084.jpg

屏遮那斷崖上開了幾條臨時便道,兩側長滿芒草。

 

 

DSC_7087.jpg

順著便道慢慢走,可以在不同角度欣賞塔山之美。

 

 

DSC_7090.jpg

往塔山的右側看去可以看到明隧道,那裡就是眠月線。

 

 

DSC_7094.jpg

往屏遮那方向望,山壁上停了兩台怪手,但是沒有人施工。

 

 

DSC_7098.jpg

走到便道終點變成石子路,表示隧道快到了。

 

 

DSC_7099.jpg

這段明隧道把原本47號隧道(左)和新的46號隧道(右)連起來。

 

 

DSC_7101.jpg

進明隧道往左看,前方拱形是原47號隧道西口,現在已經成為46號的一部份。

 

 

DSC_7102.jpg

進明隧道往右看,這原本是新46號隧道東口,以明隧道加以延長後就不是了。

 

 

DSC_7103.jpg

進明隧道往左走到原47號隧道東口,現在變成新46號隧道東口。

 

 

DSC_7105.jpg

出口處鐵軌上有很特別的蛛網,好像進到盤絲洞的感覺。

 

 

DSC_7106.jpg

出新46號隧道後往第一分道方向的路軌。

 

 

DSC_7109.jpg

新46號隧道東口(原47號)是石砌隧道,造型很特別。

 

arrow
arrow

    Bronto08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