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日期:2016年1月27日
站別:甲種簡易站
站體:平面車站
月台:二座島式月台
四城也稱為四圍,是早期吳沙率領漢人墾殖時所建立的第四個重要據點,有武力據守。漢人來台以「結」為開墾的單位,十人一小結,數十人或上百人一大結,例如二結、四結、五結等地名都是當時所留下來的。許多結又可以合成一個「圍」,圍也稱作城,像頭城、二城、四城等等。簡單說來,城是大範圍的地名,結是小範圍的地名。四城車站設立於1921年,當時稱為「四結乘降場」,到了1942年,車站改名「四結驛」,1963年鋼筋水泥站房完工,1964年改名「四城車站」。原本是三等站的規格,但因為旅客稀少,2004年被降為甲種簡易站。
四城站是個甲種簡易站,只有小小的站房和鐵皮屋頂,但站場卻不馬虎,有兩座島式月台讓南下北上的列車都方便待避,月台和站房間也有天橋連通。四城站的正線在兩座月台之間,另外有兩條待避用的側線,很標準的車站配置。兩座月台都有T字型遮棚,長度大約只有一列車。由於四城站是簡易站,上班時間才有售票,其他時間就要上車補票或是刷電子票證。車站中最有特色的便是候車廳中的傳統木製座椅,只是被漆成藍色感覺失去了古樸的味道。此站的行政區位於礁溪鄉吳沙村,緊鄰宜蘭市,住宅區主要分佈在車站西邊,住宅外圍以及車站東邊則多為田地。2015年平均每天上下車人數約270人,是個讓村民通勤使用的小站。
在網路上查詢到車站附近有一座百年石板橋,原本有些心動想去看看,但後來發現該橋的石板已經換新的,而不是原本的百年石板了,讓我放棄了去看的念頭。古蹟的整修應該以保留原貌為主,如果原始材料有安全之虞,也可以用補強的方式整修,最起碼也應該把舊石板放在一旁供人瞻仰。如果看不見古橋的任何點滴,那也稱不上是古蹟了。
四城站往北是礁溪站,往南是宜蘭站,夾在兩個大站中間。
四城站往礁溪站方向,軌道匯集成兩軌。
四城站往宜蘭站方向,軌道匯集成兩軌。
兩座月台與站房之間有天橋連通。
第一月台上還有這樣的站名牌。
第一月台以及遮棚,連接天橋這一側寫著「四城」兩字。
遮棚另外一側則是寫著「四城車站」四個字。
車站東側多為農田,少數透天厝坐落其間。
站房旁邊有個類似舊水塔的東西。
第一月台的側線。
站房後方和鐵軌之間有鐵柵欄隔離。
兩座臺鐵的舊倉庫閒置著。
從第一月台拍攝整個四城車站,站房在左邊,第二月台在右邊。
四城站的天橋。
從天橋上拍攝的景象。
四城站的站房鐵皮屋頂,幾乎沒有斜度。
站房背面也有雨遮,讓乘客不用淋雨就可以上天橋。
大站名牌下方還有一個舊保險箱,放著當作裝飾。
一個售票窗口,一台自動售票機,右側行李房早已封閉。
候車廳中的傳統木椅被漆成藍色,少了一點味道。
四城站剪票口。
四城站大門口,前方是站前路。
牆上鑲著站房竣工石牌,民國52年三月。
站房旁邊的小倉庫。
站房是土黃色小磁磚包覆,站外有通勤人口放置的機車和腳踏車。
車站右側有一間這樣的建築,不知道他是否曾經和鐵道有關聯。
郵局就在四城車站前方。
旁邊還有一間獸醫院。
走一下子就到台九線,這邊是往礁溪方向。
這邊是往宜蘭方向。
車站附近的老樹和老房子。
兩台柴油車頭行駛在武暖路平交道附近。
武暖路平交道。
電車頭+復興車廂+守車,很有趣的組合。
普悠瑪通過四城站。
區間車準備停靠四城站。
區間車準備停靠四城站。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