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日期:2015年11月13日、12月12日
站別:特等站
站體:平面車站
月台:二座島式月台、一座岸式月台
早期撒奇萊雅族居住於花蓮平原,外來族群與他們接觸時把族名認為是地名,所以稱此地為「奇萊」,奇萊便成了花蓮的舊稱。清朝時期漢人稱此地為「洄瀾」,由於洄瀾和花蓮音近,於是出現了花蓮的稱呼。日本時代原本在東部設立台東廳,1909年將台東廳劃分為「台東廳」以及「花蓮港廳」,花蓮這個詞正式變成行政區名稱。
1910年日本人在花蓮舊站的位置設立了「花蓮港驛」,1939年又在花蓮港內設立了「東花蓮港驛」。到了1951年,「花蓮港驛」改名為「花蓮車站」,而「東花蓮港驛」則改名為「花蓮港站」。80年代北迴線逐步完工,為了銜接北迴線與台東線並將路線拉直,於是在1979年設立了「花蓮新站」,1980年「花蓮車站」遷移到「花蓮新站」,並在1982年正式廢止舊車站。同年(1982),花蓮新站更名為「花蓮車站」,一直使用至今。舊花蓮車站往花蓮港站的路線便是舊的花蓮臨港線,目前已經廢止,改建為自行車道。
花蓮南下的車輛大多利用第二月台,而北上的車輛則大多利用第一和第三月台,不過也是有例外的情況。花蓮站位於北迴線和台東線的交界,不僅要交會南下北上的列車,還是始發站和終點站,所以車輛的調度非常頻繁。再加上近年來花東地區觀光旅遊人數激增,進站人數從2006年的八千人增加到2014年的一萬六千人,假日及尖峰時段站內常常是大排長龍,不僅找不到一張椅子坐,連買票也像逃難一樣。如果可以把團客拉到後站進出站以減少前站的人潮,不知道是不是一個可行的方法?也因為運輸量高,花蓮站2014年升格為特等站,而且依花東新車站運動中的計畫,花蓮站將改建為跨站式的站房。現在月台已經有部份被拆除,站體左側也有新的建築物出現,屆時車站將會有不同風貌。
2017.01.23補記
花蓮車站的跨站式站房經過一年以後已經看得出架構了,月台上已經有樓梯通往上層,跨站式站房的底層鋼樑也架設完畢,電梯的預留位置也可以看到。照這樣的速度,應該兩年以內可以完工。雖然臺鐵預計106年6月完工,但是依照以往經驗都會拖延。
花蓮站位於北迴線和台東線交界,往北是北迴線的北埔站,往南是台東線的吉安站。
花蓮站第二月台往北埔站方向,股道非常多,左側軌道是往花蓮調車場的方向,右側軌道是往北埔,彼此之間都有岔道連通
花蓮站往吉安站方向,月台末端水泥鋪面是方便站務人員作業時行走用的。
花蓮車站第一月台是岸式月台。
吊在天花板上的舊燈箱。
站內的車輛調度頻繁。
第一月台部份拆除並搭起鷹架,是跨站式站房的一部分。
第二月台也是部份拆除。
第三月台也是部份拆除,1-3月台拆除的位置都相同。
由右至左分別是第一、第二及第三月台,
另一個角度拍攝月台施工。
從第一月台拍向二、三月台,照片右方可見V字型的柱子,以後跨越前後站的站房會搭建在上面。
施工情形。
各式車輛停靠花蓮站
第一月台的地下道入口以及販賣部。
月台上的行車資訊器。
車站大廳內候車人潮眾多,小七的生意很好,頂是井字形,和南迴線的許多車站相同。
花蓮站的售票窗口常常是滿滿的人潮,雖然有兩台自動售票機以及兩台對號售票機,但是數量顯然不足,常見排隊購票的旅客擔心趕不上車。
花蓮車站剪票口,區間車正停靠在第一月台。
候車廳北側的座位不多,又有一部分區域租給店家,使候車空間顯得更侷促。
前站南側的剪票出口。
花蓮站大門外的地板鋪上大理石,遮雨棚提供了遮陽擋雨的空間。
花蓮車站提供置物櫃,但是數量不多,想使用要碰碰運氣。
車站北側正在施工,要建造跨站式的站房。
通往後站的地下道的燈箱是以「走進太魯閣」為主題,依序介紹從清水斷崖到太魯閣國家公園沿線的美景,富有教育及休閒價值,如果不趕時間可以慢慢欣賞。
花蓮後車站剪票出口。
花蓮後車站通道。
臺鐵在宜蘭==花蓮間有提供人車同行服務,分別是683以及684車次。花蓮站的取車處在後站,有明顯的標示牌,班次不多,有需要的旅客可以提早預定。
花蓮車站後站的站體也很大,只是人潮少多了。如果讓團客在後站進出,對前站的人潮應該會有很大的紓解。
候車大廳很簡潔,也沒有洶湧的人潮。
花蓮後站剪票口。
花蓮後站出入口
花蓮後站售票口,如果看到前站人潮太多,不妨先買張短程區間車票,進站以後走幾步路來後站買。
後站候車大廳的另一側。
國聯四路和國聯一路口。
國聯一路上開滿了賣名產的店家。
前站左前方橘色建築物是花蓮客運總站。
終於把台東線的26個車站寫完了,第一次寫這麼多網誌,覺得拍車站時很悠閒,但是寫網誌真的要花很多時間,不過我會堅持下去,把全台灣的車站紀錄完畢,再分享給大家。最後,謹以一張七星潭的照片為台東線車站紀錄劃下句點。
以下為2017年照片:
去年拍攝時只有一層樓,目前已經進展到兩層樓。2017.01.23
月台上已經可以看到跨站式站房的雛型。2017.01.23
月台上也可以看到樓梯和電梯預留空間。2017.01.23
莒光號列車通過跨站通道。2017.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