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日期:2016年1月27日
站別:招呼站
站體:平面車站
月台:一座島式月台
「澳」指的是海灣,早年烏石港是頭城一帶的大港,此海灣位於烏石港的外面,所以被稱為「外澳」,也就成了這裡的地名。外澳車站設立於1920年,由於附近人口不多,一直以來都是個小站。1980年,外澳車站降等為招呼站。現存水泥站體建於1970年,在海風吹蝕之下變得老舊,而且候車廳擋住了後方的大雀榕,於是觀光局在2011年拆除了車站的候車廳,並將站房以及月台進行拉皮,同年完工,外澳車站變成現在這個樣子,雀榕也完整的呈現在大家眼前。
由於是招呼站,票房失去了售票的功能,所以大門及窗戶都被封起來,雀榕的後方搭建L型走道通往洗手間和天橋,但是寬度不足容易潑雨,所以又另外加蓋了雨遮。洗手間是一棟仿日式建築,旁邊還有一些展示空間,但是我並沒有看到它開放,不知道是不是原本觀光局要規劃成旅遊服務中心用的。要到月台搭車必須經由天橋,兩條正線從月台兩側通過。鐵軌外側的寬度蠻寬的,猜想以前應該有其他的軌道。外澳車站離海邊很近,過個馬路就到海岸邊了,海堤上規劃了一條步道,沿路可以欣賞海景和龜山島,只是沒有遮蔭,夏天走起來應該很悶熱。外澳站近年來使用的人口增加了,從2010年每天一百人進出增加到2014年每天兩百多人進出,這應該和玩水的遊客增加有關。車站旁邊放置許多衝浪板,站外也有許多帶領遊客衝浪的店家,外澳車站附近成了新的玩水天堂。
車站北側大約三百公尺的地方可以看到大型寺廟和清真寺,外面有圍牆阻隔,那是宗教博物館,目前開放的狀況不明,只知道他們在永和的百貨公司裡有兩層樓的展示廳。而車站南方海邊就是外澳海水浴場,深入海中的長堤就是烏石漁港。外澳火車站對面的海邊有許多礁岩,但是礁岩下又有厚厚一層沙子,形成岩岸、沙岸混合,不太符合自然現象。經查詢後發現原本烏石港南方有一座頭城海水浴場,但是在烏石港興建了長堤防之後阻隔了海沙的補充,導致南邊的頭城海水浴場因沙子流失而歇業,而無法流到頭城的沙子堆積在長堤北岸外澳一帶,除了形成新的外澳海水浴場,也讓外澳這裡的岩岸地形多出了沙子堆積。遊客道這裡來除了可以看看風景、玩玩水,也可以看一下因人工建築而改變的地貌。
外澳車站往北是龜山車站,往南是頭城車站。站名牌是少見的本壘版的形狀,印象中平溪線也是使用這樣的站名牌。
外澳站往龜山站方向,雙軌,遠處白色建築就是宗教博物館。
外澳站往頭城站方向,雙軌。
從月台上拍攝外澳站全景,右側仿日式建築內有洗手間,還有類似遊客中心的空間。
軌道從月台兩側通過,但是旁邊還有各一股的空間,以前應該有其他軌道。
外澳兩字字體較粗,顏色也和其他車站不太一樣。
月台有拉過皮,搭車需經過天橋到達月台。
外澳車站的天橋。
站房旁邊有一棵大雀榕,雀榕後方蓋了L型走廊通往洗手間和天橋,還另外搭了雨遮。
站房也拉過皮,左側空間原本是候車廳,現在已經拆除,站房也被封起來。
車站靠近濱海公路的入口,一不小心就容易錯過。
車站外的濱海公路,附近住家不多。
車站隔一條馬路就是海,海堤上有一條步道,還有一棟像遊客中心的建築物。
從馬路對面拍車站和雀榕。
海堤上的步道,可惜遮蔭不足。
在步道上眺望龜山島,這裡比較像對著烏龜的屁股。
消波塊永遠是台灣海岸的惡夢。這裡明明是沙子堆積的地區,為何還要放這麼多消波塊?
原本的岩岸因為烏石港的堤防攔沙導致海沙堆積,現在成了這樣的景觀。
烏石港長長的堤防改變了這裡的地貌。
這一帶的礁岩呈現黑色,這也是「烏石」的由來。
車站北側跨越文壯溪的鐵路橋。
大門深鎖的宗教博物館。
車站的鐵門旁放置許多衝浪板。
外澳觀景區位於車站右前方,是用以前的營區改建的。
區間車停靠外澳車站。
普悠瑪通過外澳車站。
電頭拉著三節PP車廂試運轉。
莒光號通過外澳車站。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