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日期:2016年3月27日
站別:簡易站
站體:平面車站、跨站式站房
月台:一座島式月台、一座岸式月台
基隆河是曲流,在這一帶河道繞出一個像靴子一樣的形狀,包圍起來的地方就是百福社區,百福車站的站名就來自於此。百福站是一個簡易通勤站,為了因應臺鐵捷運化而在七堵站和五堵站之間設立,位於基隆河左岸台五甲線旁。此站啟用於2007年,主要服務的旅客是車站北邊的百福社區居民以及六堵工業區員工。由於百福社區位於河灣地區,原本是滯洪地,現在開發成住宅區,所以曾經有多多次水患,往往積水超過一公尺。不過在員山子分洪道啟用之後,基隆河沿岸的淹水狀況已經改善許多。車站附近除了部份工業區,也有貨櫃場和五堵營區。從五堵到八堵之間的路廊很狹窄,一側是山脈,另一側是基隆河,鐵路、省道、住宅區、工業區把這一帶佔得滿滿的。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沒有多餘的土地蓋站房,所以百福站只能在夾縫中球生存,被設計成跨站式站房。
百福車站有一座島式月台和一座岸式月台,並有三條正線。第一月台是岸式月台,主要提供貨列通過,幾乎沒有車輛停靠。第二月台是島式月台,南下北上列車大多利用此月台,比較特別的是靠近第一月台側是2B,靠近山側才是2A,和其他車站的配置不同。站房位於樓上大廳,兼具辦公、售票、候車等功能。受限於站場空間,所以站房也不大。走出站房有天橋可以跨越馬路通往實踐橋,便利民眾往返百福社區,而台五線的高架路段就從車站旁邊經過。車站運用許多透明壓克力設置在月台樓梯以及天橋,另外也有一大面外牆是用木片貼起來的,這些木片在基隆雨的浸潤之下長滿了青苔,從原木色變成了淺綠色。記得第一次搭車經過百福站時,上下車的人只有小貓兩三隻,我心理在想這樣的車站是蓋來養蚊子的嗎?但是第一年百福站就繳出了兩千人的成績,並一路攀升,2015年平均每日利用人數到達四千八百多人,讓我感到有些意外,原來這裡的通勤人口還不少。
百福站往北是七堵站,往南是五堵站。
百福站往七堵站方向,是三軌區間。
百福站往五堵站方向,也是三軌區間。
從站房上拍攝,百福站南下的三軌區間更清楚。
右側岸式第一月台,左側島式第二月台。
第一月台沒有列車停靠資訊。
靠近第一月台側是2B月台,靠山側是2A月台,很獨特的配置。
靠山這一邊緊鄰檔土牆,並有條狀裝飾。
位於樓上的跨站式站房,空間並不大。
百福車站兩台自動售票機,時刻表已經清空,票價表還在。
售票口、剪票口還有行車資訊器,左方還有一台飲水機。
百福車站的採光天井。
售票窗口的獨照,一大面玻璃看起來很清爽。
台五線高架路段經過百福車站,下方平面道路是台五甲線。也有人把台五線稱為新台五線,台五甲稱為就台五線。
車站旁隔一條馬路就是基隆河,河岸有綠化。
剛走出車站不久,聽到大R的聲音趕緊拍攝,貨列通過第一月台。
實踐橋,過了橋就到百福社區。
位於百福社區的五堵國小。
台五線高架跨越基隆河。
車站通往實踐橋的天橋,原本原木色的直立牆面已經變成綠色了。
回到車站,第一月台出入口印象中是封閉的,這次好像是站務人員要拿東西才暫時移開。
月台通往站房的樓梯蠻長的,膝蓋不好的人請坐電梯。
北上阿福停在2B月台。
南下PP通過2A月台。
往基隆區間車停靠2B月台。
開往花蓮的莒光號通過三坑站。
童話故事彩繪區間車停靠三坑站,準備開往基隆。
百福站也有紀念硬票,開賣十年還沒有賣完,目前在七堵站售票窗口銷售,應該還有五六百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