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日期:2015年11月13日
站別:三等站
站體:平面車站
月台:一座島式月台、一座岸式月台
馬太鞍是光復鄉的舊稱,和太巴朗(現在的富田)、大和(現在的大富)三個聚落合併成現在的光復鄉。1913年這裡就設立了「馬太鞍驛」,因為此地位於大和的北邊,所以1937年日本人將地名改為「上大和」,車站也改為「上大和驛」。1947年取音同馬太鞍而改名「台安站」,1951年再配合行政區名稱而改稱「光復站」。2014年底有新聞報導,光復鄉民想把光復鄉改名為結合當地兩大部落(馬太鞍、太巴朗)的「馬太鄉」,如果改名成真,那光復車站以後會不會也變成「馬太車站」呢?我個人是樂觀其成!
光復車站目前正在整修當中,站體外面架滿了鋼樑,頂部呈現S型的線條,舊站體的輪廓仍依稀可見。臨時站是用鐵皮搭建的,位於車站的右側,空間很小,不過這也是沒有辦法的。光復站往大富站方向是單軌,往萬榮站是雙軌,正線位於2B月台,北上進站前會先經過光復溪橋。第一月台有待避軌讓列車停靠,另外還連接一條讓工程車進出的短側線。第二月台側線有三股,另外還有兩股通往工務段建築,全部加一加軌道也不少。光復站停靠大部分的自強號,太魯閣以及普悠瑪也停靠八車次,客運量在花東算是中上。光復站和萬榮站各有一棵老松樹,我之前並不知道,所以沒有拍下它的身影。老松樹就位於臨時站旁邊,有經過的旅客可以多看它一眼。
光復車站正在施工中,所以這塊牌子就這樣放在地上,前後站站名及里程數也還沒有標示上去。光復站往南是大富站,往北是萬榮站。
光復站往大富站方向,第一月台側線上停放了一輛工程車,第二月台的鐵軌匯集後往鐵橋方向南下。
光復車站往萬榮站方向,有兩條路軌。
站體在施工,月台也在施工。
光復車站普悠瑪停靠第二月台,電車停靠第一月台。
舊站體還保留部份結構,而不像池上站全部拆除。
第一月台看起來完工度較高。
鐵軌通往二月台後方建築,應該是停放維修車輛或工具之處。
地下道還沒有貼上磁磚,以後會出現什麼景象呢?
站體右側設立了臨時站,簡單的鐵皮建築。
換一個角度拍攝,有看到右上角的樹幹嗎?那是一棵百年老松樹,但是我忘記拍它的全貌,萬榮站和光復站各有一棵百年老松樹,應該算鎮站之寶!
臨時站的售票窗口和自動售票機。
由另一個角度拍臨時站。
臨時剪票口。
從二月台拍向站體背面。
光復車站正前方中正路一段,可以通往光復市區,直行可以抵達太巴朗部落。
台九線往南,往前大約六百公尺可以抵達花蓮觀光糖廠,但是當天下雨,行動實在不方便,便沒有去參觀。
台九線往北,今天中午及下午各來光復車站一次,最後光復車站之行就在雨中草草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