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日期:2016年8月25日
站別:簡易站
站體:平面車站、跨站式站房
月台:二座島式月台
北新竹車站位於新竹車站北方1.4公里,設站於2011年。這個地方屬於台鐵新竹貨場的一部分,原本就有新竹貨運站存在,新竹貨運站有一座島式月台,但沒有辦理客運。在台鐵推動捷運化後,選定此地興建車站,命名為北新竹車站。北新竹車站扮演通勤站的角色,為新竹車站分流部分人潮,也讓新竹高職的學生多了一個通勤的選項。除此之外,北新竹車站也是縱貫線和內灣六家支線的分歧點。
北新竹站雖然只是簡易站,卻有兩座完整的島式月台。第一月台是縱貫線列車使用,A側北上B側南下,沒有待避的功能。第二月台則是給內灣六家線DR列車使用,2A通往內灣、六家,2B通往新竹。2B外側一大堆軌道是台鐵新竹貨運站的場域,除了停放許多貨列,已退役的EMU400也停放一列在此。兩座月台都可以停八車,但是DR列車長度較EMU短,所以第二月台長度明顯短於第一月台,距離站房也比較遠,長度不足的地方則用一條窄窄的通道通往站房樓梯。
北新竹車站站房從前站延伸至第二月台,第二月台後方有一條橫跨貨場的天橋聯絡前後站。遮棚是簡易Y字形,符合簡易站的風格。三樓站房空間不大,但行車資訊器卻比許多大站還要大得多,縱貫線南下北上各有六格。2015年車站每天有三千五百人左右進出,確實為新竹車站發揮了分流的效果。
北新竹車站前站是站房所在地,有透明景觀電梯,前站聯外道路狹小,只有機車可以騎到站房邊。沿著巷道走可以通往東光陸橋底下,再連接中華路與自由路。前站商業活動較熱絡,也有大型百貨商場供民眾遊憩。北新竹車站的後站建築比較簡單,看起來像是一個有造型的樓梯,爬上三樓以後再以天橋和站房相連。後站有大賣場,但住宅的高度和密度不若前站,車流量也比較小。
1937年日本人在新竹蓋機場,並從縱貫線拉了一條支線通往機場以利補給彈藥和燃油,當時稱為「北台海軍航空隊本部線」,後來被稱為「新竹機場側線」,這條鐵路的分岐點就在北新竹站這裡。近年來公路運輸發達,此支線的功能逐漸被取代,於是1997年拆除鐵路,沿線開闢成公路,就是現在的鐵道路一段到三段。
北新竹站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新竹貨場,這裡有各式各樣的貨列、守車、平車、穀列等等,還有退役的EMU400。貨運月台兩側有電氣化,方便電頭拉貨列,其他軌道則沒有電氣化,需要調度時就靠柴電車頭來拉。站在空橋上看著貨場上的軌道和綠地,讓我想起念書時在公園陸橋上看著駁二和高雄港站的景象。
北新竹站往北是竹北站,往南是新竹站,另有內灣六家支線。
第一月台北端,左二股是正線,右邊鐵軌是內灣線。
第二月台北端,有工房、空橋、貨場路軌等。第二月台供DR列車使用,但是燈箱仍掛著「四、八輛電車停車」。
第二月台南端,左側電氣化路軌有四條,可供貨場調度使用。
第一月台南端,月台左右是正線。
從第二月台拍攝第一月台。
右側第二月台較短,和站房樓梯以窄窄的通道相連。左側第一月台比較長,直接連接站房樓梯。
第二月台停靠DR列車。
從第一月台拍攝第二月台。
1A月台往北,1B月台往南,黑底白字的指示燈箱不常見。
從第一月台拍攝第二月台的連通道。
第一月台行車資訊器。
第二月台停靠彩繪DR。
剪票口內通往月台的通道。
北新竹站剪票口,上方行車資訊器分成支線和主線。
通往前站中華路出口。
車站不大,行車資訊器卻很大,南下北上各六格,支線也有四格。
候車廳只有幾張椅子,天花板的金屬管據說是代表新竹機場線。
通往後站東光路出口。
聯絡前後站的空橋。
在空橋上可以看站場和貨場,景色很漂亮。
北新竹後站沒有大廳,只有二面牆和樓梯。
後站東光路橋底下,可通往東光路。
東光路橋有人行道,看風景也蠻漂亮的。
新竹貨場最旁邊的貨運月台,有架設電線。
北新竹前站,進出口就這麼小一條。
只有行人和機車能靠近前站。
前站中華路街景。
縱貫線南下EMU800通過北新竹站。
內灣線小浣熊交會縱貫線南下莒光號。
開往六家線的EMU600停靠第二月台A側。
南下阿福停靠1B月台。
北上行包車通過北新竹站。
第二月台往新竹的DR與往六家的EMU600交會於第二月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