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日期:2016年10月1日
站別:招呼站
站體:平面車站、無站房
月台:二座岸式月台
崎頂舊稱「老衢崎頂」,意思是蜿蜒隆起有如龜背的山坡。清朝時期在此地建立官道,從新竹、香山、內湖翻越老衢崎,通往竹南、後龍、大甲等地,是一個重要的據點。日本人來了以後,將原本的地名刪去老衢兩字,改稱為崎頂。
1902年新竹至中港(今竹南)間鐵路通車,但是並沒有經過崎頂,而是從香山南下後沿著現在的台13線以及竹南的公義路抵達竹南站。這條路線穿越尖筆山,當時開鑿了一座尖筆山隧道。由於這條路線較陡,行車不易,所以在北部地區鐵路雙軌化時改線經由崎頂通往竹南。1928年新的路線通車,設有崎頂一號、崎頂二號隧道,日本人在二號隧道南端設立崎頂信號場(今號誌站),這是崎頂車站的前身。1929年尖筆山舊線拆除,1931年新竹到竹南雙軌化完工,崎頂信號場也升格為崎頂驛,並在現址建立木造站房。
自日本時代起,崎頂便開設海水浴場,夏日有許多遊客前往此處戲水。1981年崎頂由三等站降為甲種簡易站,1993年再降為招呼站,但是為了因應夏日遊客需求,1993年至1999年夏季仍有竹南站站員前往崎頂站第二月台候車室售票,並增停復興號、莒光號,不難想像當時的盛況。近年來沙灘流失,遊客銳減,即使委外也難以經營下去,崎頂也因此失去一個天然遊憩景點。
崎頂原本有一座木造站房,降為招呼站以後不再有人進駐,台鐵索性於1996年將這座有六十幾年歷史的木造站房給拆了,蓋起了機電室。於是乎,台灣又少了一座美麗的木造站房,崎頂也無法與香山相互輝映。在2000年左右,崎頂只是一個每日二三十人的小站,2016年增加至190人,也不算多,大多是來散散步、參觀崎頂隧道的。
崎頂站兩座岸式月台,兩股軌道之間的距離很寬,因為早年中間還有一條通過軌,讓崎頂站有待避的功能。車站降等以後列車不再待避,通過軌也在1980年代拆除,留下目前的景象。通過軌拆除以後崎頂號誌站失去功能,也就跟著廢止了。
日本人所蓋的崎頂隧道是雙線隧道,但是在1970年代鐵路電氣化時發現淨空不足,於是將鐵路移至隧道西側。話說如果鐵路可以移到西側,那日本人為何要挖崎頂隧道?原來日本人蓋鐵路時隧道離海邊不遠,所以只能挖隧道。經過幾十年中港溪淤積,才出現西側的土地,鐵路也才能西移,不免讓人有滄海桑田之感觸。2005年,崎頂隧道被登錄為苗栗縣歷史建築,整理成文化公園供民眾遊憩,讓舊隧道有了新生命。然而更早之前的尖筆山隧道,則在台三線道路拓寬時被剷平,無緣再見了。
來到崎頂這樣一個小站,慶幸的是有鐵道遺跡可循,難過的是木造站房只能憑弔。儘管如此,崎頂站還是很值得一遊的,下車在社區裡晃晃,在隧道中吹吹風,都是一件很愜意的事。
崎頂站往北是香山站,往南是竹南站。
崎頂站往竹南站方向,雙軌,沒有橫渡線。
崎頂站往香山站方向,前方是崎頂隧道與崎頂號誌站。
崎頂站第二月台北端有舊月台遺跡。
崎頂站站場,二月台上有候車室,讓旅客遮風避雨。
崎頂站天橋。
從第二月台拍攝第一月台與機電室,舊木造站房的位置就在機電室這裡。
第二月台候車室北端有鐵窗,是降等後夏日售票的位置。
候車室內的臨時票房,現在已經拆除。
候車室另外一端連接天橋。
第二月台後方拆除部分圍籬,讓旅客方便搭車。
不知道要通去那裡的階梯。
後站盤結的樹根與彎曲的小路。
候車室背面一景。
後站有房屋遺跡,也有人種植作物。
崎頂站位置較低,所以要爬樓梯出站。
樓梯旁有舊井,現在已被填平。
機電旁還有一片空地,即使木造站房不拆,機電房也可以蓋在這裡。
崎頂站的廁所。
出站樓梯旁有單車裝飾。
樓梯口有護欄,防止車輛衝下去。往右走是觀景台,往左走可通往西濱快速道路和濱海遊憩區。
車站正前方的仁愛路。
車站右前方街景。
車站右側一棟紅磚房,看起來沒有人居住。
觀景台涼亭毀損,待修。
觀景台可以看到軌道,也可以看到海景和風力發電機。
觀景平台另一端有樓梯可以通往子母隧道,子母隧道就是崎頂一號、二號隧道。
通往子母隧道左側是鐵軌,右側有舊民宅。
首先抵達崎頂二號隧道南口。
崎頂一號隧道南口。
隧道內部的紅磚拱頂。
一號隧道南口有彈痕,是當時美軍飛機掃射所留下。
崎頂一號隧道北口。
北上區間車準備停靠崎頂站。
南下PP通過崎頂站。
EMU600和EMU800交會於崎頂站。
北上莒光號通過崎頂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