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日期:2016年10月1日
站別:簡易站
站體:平面車站
月台:二座島式月台
香山地名由來有二,一是說這裡早期為道卡斯族竹塹社的領地,漢人稱此山區為「番山」,後來因為名稱不雅而把「番」字改為相似的「香」字,香山因而得名。二是說這裡山坡上野花盛開,香氣濃郁,所以被稱為香山。1945年的香山是台灣省新竹市(省轄市)的一部分,1950年舊新竹縣拆桃園縣、新竹縣和苗栗縣,新竹市則降格成為新竹縣的縣轄市,香山地區也從新竹市分割出來成為新竹縣香山鄉。後來由於新竹市的人口逐漸增多,1982年新竹市與鄉山鄉合併,再度升格為省轄市,所以香山目前是新竹市的一部分。
1902年,新竹到中港(現在的竹南)之間軌道通車,並設立了香山車站。目前的站房建立於1928年,是新竹市的市定古蹟。香山車站的屋頂是入母屋造樣式,也就是中國古建築的歇山頂,特色是屋頂正脊兩端到屋簷處中間折斷了一次,好像歇了一會兒,所以叫做歇山頂,日本人稱之為入母屋造。1937年,香山南側成立內湖車站,北側成立香山坑車站,是行駛汽油車的招呼站,到了1942年因戰爭汽油短缺而廢站。香山車站是北台灣目前唯一尚在營業的入母屋造檜木車站,檜木來自阿里山,其他像山佳、七堵兩站的木造車站都只剩下展示功能,所以香山車站非常珍貴。
香山站距離新竹站大約8公里,離竹南站則有11公里,期間的三姓橋站和崎頂站都無法待避列車,所以香山站設置了兩座島式月台,讓列車可在此站待避,以免新竹到竹南成為列車調度的瓶頸點。月台遮棚是「介」字形,側面還有五柱連接的樣式,棚頂鐵皮看起來是翻修過的,不過支柱還蠻傳統的。1A月台旁有鐵路倉庫,還有一小區塊放置貨物的空間,2B月台外側另有一條股道,出入口以鐵柵門封閉,裡面有倉庫樣式的建築,也停了一台電力維修車,真好奇這裡是什麼編制單位。
站房和月台之間以天橋連接,但是這麼一個古樸的車站所搭配的天橋竟是花花綠綠的,實在是不搭調。既然有心整修車站,那整個站場的設備若能搭配車站作整體設計,相信更能展現出車站的風格和特色。不過還是要感謝台鐵願意整修木造車站,他日若有其他古蹟整修計畫,真的希望能做整體性的考量。
香山車站是個每日一千人進出的小站,住宅沿著台一線分布,車站東側是山麓,西側則是溼地和漁港。每到假日,青青草原會有滿滿的遊客排隊玩溜滑梯,適合親子同樂。此外,香山濕地距離車站不遠,步行可以抵達,是個適合看夕陽、吹海風的景點。這一帶是風情海岸的一部分,沿著西濱快速道路長達17公里的海岸美景,無論是開車、步行或是兩鐵(火車+單車)都能欣賞這美麗的風光,值得大家撥空一遊。
香山站往北是三姓橋站,往南是崎頂站。
從第二月台拍攝香山站往三姓橋站方向,左側有倉庫。
從第二月台拍攝香山站往崎頂站方向。
左側第二月台,右側第一月台,遮棚側面支撐架連結的部分有特色。
第二月台外側另有一軌以鐵門組閣,裡面停放架線工程車。
月台行車資訊器有兩組,表示有待避需求。
站內電梯和天橋雖然有設計感,但是和木造車站不搭調。
天橋上往南拍攝。
停放架線工程車的區域,一旁擺放許多捲線器。
香山站天橋,單看這裡還蠻有設計感的。
值班站長室,很有古色古香的感覺。
舊的剪票出口,目前已經封閉。
站房背面照,受限於天橋只能在這個角度取景。
剪票口有椅子可以坐,上方有行車資訊器。
剪票口刷卡機,旁邊有車票回收盒。
售票窗口只有一個,沒有自動售票機,木造車站讓人感覺十分復古。
由站房內拍攝剪票口。
車站屋頂的木材也有做舊的感覺,燈具看起來有和風。
車站左測窗戶,底下有一排座椅。
屋頂集水管路漆成和站房同色,看起來沒有違和感。
站房右前方有紅磚式舊水塔。
這串掛在站外的花盆造型,功能也是集水,將屋頂的水引導致地板。
站房左側停放許多機車。
屋瓦經過整修後一新一舊,屋簷下淺色的木條是博風板,博風板下設有一扇小窗。
介於橫樑和柱子間的東西叫做牛腿,可將樑的重量分散,通常牛腿上頭都有雕花裝飾。
這些牌子紀錄香山站的歷史。
再拍一張全景照,可惜站前機車太多。
廁所和站外地下道位於車站左側。
車站距離台一線很近,往北可以通往玄奘大學。
台一線往南方向,為了跨越鐵路,前方道路改成高架。
站外地下道很特別,行人走中間,機車騎兩邊。
地下道景色。
後站有一些住戶,巷弄蜿蜒。
區間車停靠香山車站。
義大利美女通過香山站。
EMU500待避PP,但是為何尾巴是凸出來的?是列車故障嗎?
大概待了十分鐘他又開走了,真是奇怪。
搭上阿福,往下一站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