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日期:2016年10月8日
站別:三等站
站體:平面車站
月台:一座島式月台、一座岸式月台
苑裡市區一帶原本是道卡斯族「喔灣麗」社所在,日本人安倍明義在做台灣地名研究時將此地翻譯為「里灣裡」,後來被人們簡化或易書為彎里、灣麗、宛里或苑裏,最後才變成現今的「苑裡」。而在喔灣麗社南方大約一公里處是道卡斯族的「房裡社」,這裡是早期苑裡鎮最熱鬧的地區,泉州人曾經在這裡蓋起城牆,後來因火災而衰落。
苑裡車站是個三等站,每天將近三千人進出,比通霄站還要多。月台是一島一岸,兩座月台上有候車室,屋頂變成波浪型。第二月台也和通霄一樣原本是島式月台,拆除路軌以後才變成岸式月台,並有舊式金屬柵欄阻隔。苑裡往日南方向在1974年就已雙軌化,但是往通霄方向至今仍是單軌,南下正線在1B、2A,北上正線在1B月台,所以1B是最繁忙的,1A可以提供待避,第二月台雖然不常使用,但剛好讓我遇到有旅客搭車,運氣不錯。
苑裡站開業於1922年,當時稱為「苑裡驛」,是木造站房,也是苗栗海線最南端的車站。海線鐵路苑裡以北的車站都靠海,過了苑裡以後就比較往內陸移動。1971年鋼筋水泥站房完工,1995年增建地下道。車站庭園中有一顆大石頭浮刻著「灣麗」二字,另有一個磚窯造型的裝置藝術,讓旅客可以了解這裡的舊稱以及產業。站房內兩個售票窗口、兩台自動售票機,上方也掛著排版式的時刻表。站前一樣有個小圓環和裝置藝術,站房以灰色為主體,上下各有一整排的窗戶,風格相當簡約,採光和通風也很好。
苑裡鎮曾經有古城,只是不在市區之內。清雍正年間有泉州墾民入墾貓盂社(現在的中正里),後來受到泉漳械鬥的影響而遷居至房裡社,並在咸豐五年(1855年)築起城牆防禦,是苗栗縣境內唯一曾有城牆的市街。房裡產鹽和染布,曾經熱鬧一時,後來遭逢祝融,許多富商都遷移他處,再加上海線鐵路設站於苑裡,使得房裡舊城的商業更加蕭條。這些訊息都是在寫網誌時查詢到的,拍攝當下只想到紀錄車站,但寫網誌時卻有更多收穫。當下沒記錄到沒關係,因為這樣就有更多的理由和動力去重新造訪這些車站。
苑裡站往北是通霄站,往南是日南站。
苑裡站往日南站方向是雙軌。
苑裡站往通霄站方向是單軌,正線在1B。
交會時南下列車停靠在1A,北上列車停靠1B,不知是否為常態。
月台椅子是用磚砌的,表示這裡曾經有磚窯廠。
苑裡站的舊倉庫。
右邊第一月台,左邊第二月台,第二月台旁有金屬圍籬。
1A和站房之間有兩股,第一股停放工程車。
第二月台的候車室被夾在兩雨遮之間,屋頂是波浪狀。
第一月台的候車室。
苑裡站站房背面。
庭院中有磚窯廠的裝置藝術。
還有一台寺廟捐贈的火車,不知晚上會不會發光?
灣麗,苑裡的舊地名之一。
M052C工程車停放在第一股。
往南拍攝第一月台A側。
遮棚磁磚是黃色系,上面還有貼警語。
第二月台的磚椅和舊圍籬。
苑裡站站場全景。
苑裡站地下道,牆上也有掛照片裝飾。
站房後方的通道和通霄站很像,柱子磁磚是相同的。
站房背面牆上還有漆上紅漆的站名。
苑裡站售票口還有排版式的時刻表。
剪票口上方有大時鐘,行車資訊器也是四格。
候車廳全景,牆上的圖畫也不少。
站前的小圓環,正前方是為公路。
苑裡車站正面照,我看不出那個裝置藝術是什麼。
農會大樓就在車站前方。
天下路上的老平房。
苑裡分駐所在天下、建國路口。
天下路被稱為苑裡老街,是車站附近早期的商店街,保留了街屋的樣式。
楊合發商行,日本時代對日本外銷草蓆最大的商行,其他縣市(像彰化永靖)也有這家商號,不知道是不是同一家。
位於大同路的苑裡市場。
車站前中山路街景。
苑裡站剪票出口,現在沒有在用了。
苑裡站行李房。
南下列車停靠在1B月台,第二月台也有旅客在候車。
南下復興號停靠1A月台,區間車在1B待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