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日期:2016年12月15日
站別:乙種簡易站
站體:平面車站
月台:二座島式月台
日南一詞來自道卡斯族的日南社,日南社為蓬山八社之一,位於大安溪以北,地名自清朝沿用至今。以行政區來說,日南站是台中海線最北端的車站,屬於大甲區,也是海線五寶之一。日南站位於大安溪北岸,但是為何行政區是劃在大甲而不是苑裡?那是因為日本時代初期大安溪的流域很廣,北起房裡溪、南至大安溪都屬於氾濫的範圍,而且當時大安溪主要河道是位於現在的房裡溪,所以日本人劃分行政區時把房裡溪南邊劃為大甲街,慢慢演變成為現在的大甲區。後來為了整治水患,日本人在火炎山興建堤防,大安溪的水被迫向南流,最後才變成現在的河道。
海線鐵路南下過了苑裡站後就不鄰近海岸,而是往南邊走,在大安溪北方抵達日南站。日南站設立於1922年,當時稱為「日南驛」,為入母屋造形式的木造站房。和大山、新埔等站比較起來,日南站站房有重新粉刷,顏色較鮮豔,使用人數也比較多,每天有將近六百人進出。其他如不對稱格局、牛眼窗等,這幾座木造站房的相似性都很高。
1974年日南到苑裡之間雙軌化,但是往大甲這個海線最熱鬧的城市到現在仍是單軌,讓人有點摸不著頭緒。1989年配合大安溪橋改建,日南站路線重整,並增建地下道與站房連接。原本日南是三等站,1991年降為甲種簡易站,由大甲站管理,2017年再降為乙種簡易站。站內兩座島式月台,反映出這個車站位於單、雙軌交界,需要比較繁忙的調度。兩座月台都有候車室,南下正線位於1B,北上應該是1B和2A。
第一次造訪日南站是在2015年,當時向副站長買了不少硬票,不過一些珍貴的車票早就絕張了。副站長熱情而健談,對於日南硬票的販賣也曾推波助瀾,讓我對日南站增添好感。日南的老街在臨江路,但是所存的老房子非常少,道卡斯族的文化遺跡則是完全不復見。另外一個比較有印象的是,我在日南站遇到的購票旅客大多是東南亞移工,而副站長都會問他們要不要當天來回,並建議他們買來回票比較便宜,相當熱心。
日南站往南是大甲站,往北是苑裡站。
日南往大甲的方向是單軌,正線在1B,這一段應該要拓寬成雙軌才是。至於海線高架的政策,我個人覺得並不需要。
日南往苑裡方向是雙軌,政憲在兩月台之間。
從第二月台拍攝第一月台候車室,屋頂是平的。
第二月台候車室,和第一月台一樣。
第二月台北端,軌道彎彎曲曲的。
右側第一月台,左側第二月台。
日南站站房背面,很漂亮的一個車站。
月台上的柱子、遮棚和候車室都是綠色系磁磚。
地下道是黃色磁磚,沒有圖畫或照片,相當簡潔。
從南往北拍攝日南站站場,右側第二月台,左側第一月台。
候車室門框就像一幅圖畫。
第二月台外側有菜園也有稻田。
迴廊在光影交錯之間。
大門上方掛了一塊市定古蹟的木牌。
牛眼窗底下有一根橫木條,木條上還有礙子,應該是以前用來牽電線用的。
屋頂的衍架有重新上漆。
從站房內拍向大門口。
售票口前方有木製欄杆,上方有時刻表與票價表,這都是小站的風情。行車資訊器在左邊,今天剛好想休息。
車站右側類似倉庫的建築,不知道實際功用。
這一排房子有一面面的紅磚。
日南國中位於中山路二段。
中山二路的街景,大部分老屋都已經改建。
日南派出所,旁邊有一條小溪
臨江路,日南的老街,但是沒什麼老房子。
這屋子也是木造的,應該是鐵路局的財產。
道班房旁邊還有紅磚油庫。
有一段時間沒看到E200在路上跑了。
從另一角度拍攝日南站,車站大門不在正中央,是不對稱設計。
2015年來日南買硬票,副站長正在幫我軋票。
北上區間車停靠日南站,停在1B月台。
南下區間車停靠日南站2A月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