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SC_3569.jpg

紀錄日期:2015年9月9日

站別:特等站

站體:平面車站

月台:二座島式月台、一座岸式月台

 

高雄市區早期還是一片海灣,平埔族馬卡道族人在海灣中的島嶼生活。為了防範海盜及其他敵人的入侵,馬卡道族人在部落四周種植刺竹林當作防禦工事,族語稱之為「Ta-Kao」。十六、七世紀漢人開始來台開墾,看到馬卡道族人所種植的刺竹林,便以閩南語音近的「打狗」來稱呼這個地區,而族人所生活的島嶼就被稱為「打狗嶼」。後來海灣漸漸淤積成陸地,島嶼也與陸地相連,改稱為「打狗山」,打狗山也因為盛產薪柴而被稱為柴山。日本人來了以後覺得打狗的地名不雅,而且「Ta-Kao」念起來和日語的「高雄」很像,於是日本人便把地名由打狗改成高雄,沿用至今。後來日本昭和太子生日時來台灣玩,住宿在柴山上,當時的總督田健次郎便將柴山改名為壽山幫太子祝壽。1968年時,高雄市長楊金虎又將壽山改名萬壽山,為蔣介石總統祝壽。儘管如此,老一輩的高雄人還是習慣稱呼它叫柴山。

 

DSC_3972.JPG

1900年,日本人在打狗設立「打狗停車場」,地點是現在的鼓山路87巷口一帶,這是高雄第一代車站,也是縱貫線最南端的車站。車站設於柴山山腳下,腹地不夠寬廣,附近又有河道阻隔,而且離高雄港也有點距離,轉運並不方便,於是日本人在1904到1907年將車站南方填海造陸,1908年車站南遷,成為第二代打狗停車場。第二代打狗停車場就是現在的打狗鐵道故事館,有輕軌哈瑪星站、捷運西子灣站在此設站,也陳列許多珍貴的文物和列車,經常辦理鐵道文化相關活動,是個富有教育意義的場所。

 

DSC_3855.jpg

打狗停車場後來更名為打狗驛,1920年再跟著行政區更名為「高雄驛」。隨著高雄越來越熱鬧,市區範圍也越來越大,高雄州在1936年發表了「大高雄都市計畫」,計畫內容除了規畫新市區、將高雄定位為重工業城市,也將設立新的高雄驛以及運送貨物用的環狀鐵路(後來的高雄臨港線)。早在1907年,日本人就已經從高雄驛北端拉出一條往鳳山的「鳳山支線」,這條支線後來一路延伸到屏東、潮州、枋寮,成為「屏東線」。1939年,日本人在屏東線所經過的「大港埔」動工興建新高雄驛,1940年完工,1941年6月22日新的高雄驛啟用,專辦客運,是高雄第三代車站,也是日本時代最後一個完成的車站。同日,舊的高雄驛則改名為高雄港驛,專辦貨運。新的高雄驛屋頂、屋簷是中國宮廷風格,窗戶則是圓型,站房內外都有雕塑裝飾,屬於和洋混和風格。屋頂上方的為「纉尖頂」造型看起來就像車站戴了一頂頭冠一樣,所以被稱為「帝冠式建築」。高雄三代車站有一座小月台和三座島式月台,大致上第一、二月台是縱貫線列車使用,第三、四月台則是屏東線列車使用,正線位於2B和3A,月台之間以地下道連通。帝冠式站房後來在地下化工程中被移動到附近保留,地下化完工之後會再移動回來。

 

DSC_3035.jpg

提到大港埔還有一個故事,大港早年稱為稱「魚逮 」港,「魚逮 」是鯉魚的意思,因為三塊厝溪流經此處,溪中盛產鯉魚,所以這個村子稱為「魚逮 」港,後來才改為諧音的「大港」。1937年時日本人為了興建高雄驛,將此處的村民牽移至現在的民族、十全路,重新命名為「安生村」,而老一輩的人仍以大港稱呼車站一帶,並以「新大港」稱呼民族、十全路一帶。到了國民政府時期,工務局的江秋澄先生為了紀念這個消失的村落,便在站前廣場設立了這座鯉魚雕像,其用心令人感佩。而照片左邊的紀念碑是縱貫線鐵路電氣化殉職人員紀念碑,原本位於站內,後來因為施工而遷移。這兩座都位於帝冠式車站旁邊,日後也都會隨著帝冠式車站回到站區。

 

DSC_3569.jpg

高雄市是台灣第二大都市,在市區快速擴張的情形之下產生許多平交道。為了不讓主要幹道受平交道影響,市區內蓋了許多橋樑、隧道以利車輛跨(穿)越鐵道。然而,鐵道立體化的方案核定後,鐵路路廊反而要出讓給公路。三代帝冠式車站使用七十多年後,2002年因鐵路地下化工程蓋起了臨時站,是四代車站。三代帝冠式車站用總掘工法連地基挖起遷移到附近,慶幸的是日後還會再移回來成為高雄車站的門面。為了施作跨站高架橋的橋墩,小月台因此拓寬整修為第一月台,而第三、第四月台拆除以利施做連續壁,連續壁施工完成後再把三、四月台蓋回來,並加蓋了臨時第五月台。三到五月台完成後拆除第一、第二月台做為永久站用地,並封閉3A月台以利施工,所以臨時站的月台變成兩島式一岸式。在運用上,第四月台提供縱貫線列車使用,第五月台則是提供屏東線及南迴線列車使用,至於3B月台則是什麼車都有。站房大廳一樓有十個售票窗口和四台對號列車自動售票機,另有便利商店、麵包店和台鐵夢工廠、鐵道故事館。二樓是站長室、總務室,也有速食店。三樓是剪票口,設有六台自動售票機,通過剪票口以後有一條很長的天橋走廊通往各月台及後站,在走廊上可以看到車站施工的景象。旅客如果只要進出前後站不搭車,可以在剪票口抽號碼牌進前(後)站,再持號碼牌出後(前)站。可能是號碼牌消耗太兇,後來就改成重複利用抽出的號碼牌進出。其實車站東側也有站外天橋,如果不進站的旅客也是可以利用的。

 

DSC_2735.jpg

1971年高雄增設了後站,讓三民區以北的旅客能更方便搭車。後站有九個尖型拱門造型,每個尖型拱門都搭配直立磚紅柱,中央掛個大石英鐘,簡單中帶點變化。為了配合鐵路地下化工程,2002年舊後站拆除,改至臨時後站進出。雖然不常進出後站,但是我對後站的印象也蠻深刻的,可惜的是沒有幫他拍過照。臨時後站像是縮小版的臨時前站,一樓大廳售票窗口有八個,不過通常只開3-4個,大廳設有兩台對號列車自動售票機和四台一般自動售票機,另外還有鐵道故事館。二樓是夾層,印象中沒有看到什麼東西。三樓是剪票口,可以連絡前站和各月台。

 

DSC_1116.jpg

高雄市是台灣第二大城,車站進出人數排第六,輸給台北、桃園、中壢、台中和台南。北部人口多,大台北和大桃園地區使用車站的人口也多,排名前三很合理。台中雖是第三大城,但是南來北往的旅客超越了高雄站的人數。至於台南能贏過高雄的原因,應該是台南南邊還有高雄這個大站,而高雄以南只剩屏東和潮州兩個市鎮。在營收方面高雄是第三名,輸給台北和花蓮。花蓮雖然人口少,但是旅遊民眾非常多,對鐵道的依賴高於西部。而且花東地區的大站平均每張票的消費金額高過西部的車站,這也是旅客大量購買長途車票所造成的現象。高雄站的使用人數多,往中、北部大城市的距離長,營收第三名恰如其分。在2002年以前,高雄站每天平均有六萬人左右進出,之後一路遞減,2017年剩不到四萬人,這和車站地下化工程以及部分列車發車站移至新左營站、潮州站,甚至是台灣高鐵和高雄捷運的通車都有很大的關聯。

 

DSC_4167.JPG

高雄車站站前的車流量龐大,為了紓解往來前後站的車流,政府興建了一條連絡前站中山路和後站博愛路的地下道,名為中博地下道。1987年中博地下道完工,才使用16年,2003年就因鐵路地下化而拆除改建中博臨時高架橋。如果地下化早有方案在討論,那當時可以直接蓋高架橋就好,一條這麼大的地下道只用16年實在太可惜。以前騎車穿過中博地下道往北就是三民區,再上去就是左營區,這些地方在我念書時都不熱鬧,中博地下道開通以前更是荒涼。當時主要的商業區都在火車站以南,尤其是五福中山路的大統商圈最熱鬧,直到大統百貨燒掉才沒落。記得大統火災那天我們還在旁邊的中央公園打籃球,見證了他衰敗的歷史啊!

 

L1100504.JPG

車站外面是公車總站,2018年2月停用拆除,日後會興建大型轉運站。車站正前方南北向是中山路,東西向是建國路。高雄東西向的路很好認,沿著中山路往南走依序是八德、七賢、六合、中正、五福、四維、三多、二聖和一心路,後站還有十全和九如路,數字越小的越南邊。這些東西向主要道路的特色產業也都不相同,建國路是資訊類商品,八德路早年有許多歌廳、戲院,七賢路是補習班和風化區聚集之處,六合路有著名的夜市,中正路是主要東西向幹道,也是婚紗街。五福路是文教區,四維路有行政中心,三多路有許多百貨公司和店家構成的商圈,二聖路會經過高雄機廠,一心路則是氣爆發生處。至於南北向主要幹道為民族、大順、中山、中華、成功路等,尖峰時間汽機車穿梭的景象不輸北部。

 

DSC_8852.jpg

高雄車站往東幾百公尺處是高雄機務段與高雄檢車段,分別位於正線的南北兩側,機務段檢修動力車,檢車段檢修非動力車,搭乘高雄開往鳳山的火車就可以看到。受到高雄市區鐵路地下化的影響,2015年10月15日搬遷到潮州車輛基地。在搬遷之前,許多列車的首發站還是高雄,可以看到S200或是DHL在站內調車,搬遷後列車改點,縱貫線北上對號列車改由潮州發車,高雄也就看不到調車了。

 

L1100414.jpg

高雄鐵路地下化工程即將在2018年完成第一階段工程,十月中以後就看不到火車在地面跑的景象了。以前習以為常的鐵道風景,在切換之後都將隨風而逝,坐在車上也只能和台北一樣看著漆黑的隧道,而不是熟悉的愛河、柴山。地下化以後增設美術館、民族、科工館、正義四座通勤站,並將三塊厝、鼓山、內惟三座車站復站,優點是有更多車站可以搭,但是新左營到鳳山的區間車行車時間應該會增加不少。高雄的旅遊景點很多,離車站較近的有三鳳中街,從百年前就已是熱鬧的商店街,各種南北雜貨都有。而我最常去的地方是三民市場,裡面有許多小吃,其中我最愛吃黑輪,無論烤的還是煮的都好吃,有到高雄玩的朋友也歡迎嘗試看看!

 

 

L1100413.jpg

高雄站往北是左營站,往南是鳳山站。

 

 

DSC_3590.jpg

高雄站往左營站方向,進站軌道分岔到三個月台,遠處是柴山。

 

 

DSC_5790.jpg

高雄站往鳳山站方向,高雄機務段就在遠處。

 

 

DSC_5812.jpg

第三月台只有B側,A側封閉施工。

 

 

DSC_3587.jpg

右側第三月台,左側第四月台,中間有三股。

 

 

DSC_3600.jpg

由右至左分別是三、四、五月台,每個月台都有行車室。

 

 

DSC_5781.jpg

右側第四月台,左側第五月台,中間有兩股。2016。

 

 

DSC_5782.jpg

第五月台往北的景象,視線被遮擋住了。2016。

 

 

DSC_5789.jpg

第五月台往南的景象,機務段就在不遠處。2016。

 

 

DSC_5791.jpg

前方是中博高架橋,後方是站內天橋。2016。

 

 

DSC_5799.jpg

第四月台上有販賣部。2016。

 

 

DSC_5787.jpg

販賣部特寫。2016。

 

 

DSC_5806.jpg

第四月台往南拍攝,機務段更清楚可見。照片拍攝於2016年,所以機務段的軌道都拆光了。

 

 

DSC_5808.jpg

從第四月台拍攝第五月台。2016。

 

 

DSC_5810.jpg

第四月台是高雄最寬的月台,右側第五月台是臨時月台,底下以柱子支撐。

 

 

DSC_8859.jpg

北上莒光號拐股停靠4A月台,上方是車站東側的站外天橋。

 

 

DSC_9169.jpg

2017年同一地點拍攝,沒什麼變化。

 

 

DSC_9170.jpg

從第四月台拍攝第三月台,中段有挖開再重建的痕跡,上方是站內天橋。2017年。

 

 

L1100437.jpg

第四月台北上方向,2017年。

 

 

DSC_3569.jpg

高雄第四代車站是臨時站,以簡單的風格設計。

 

 

DSC_3570.jpg

售票窗口很多個,柱子還有廠商做的裝飾。

 

 

DSC_3572.jpg

DSC_3573.jpg

車站一、二樓有各種商店,還有鐵道故事館和台鐵夢工廠。

 

 

DSC_3574.jpg

對號售票機有四台,假日時都大排長龍。

 

 

DSC_3575.jpg

麥當勞位於二樓,要走樓梯上去,因為手扶梯直通三樓。

 

 

DSC_3577.jpg

三樓有自動售票機,上方還有列車資訊。

 

 

DSC_3578.jpg

DSC_3580.jpg

剪票出入口。

 

 

DSC_3582.jpg

剪票之後就是一條很長的天橋,這條天橋連絡前站和後站,並可看到地下車站施工的景象。為了讓人潮更快疏散,中間還用紅龍柱分隔開,行人靠左行走。

 

 

DSC_5798.jpg

每個月台入口也有行車資訊器。

 

 

DSC_2350.jpg

後站的售票窗口、售票機和對號售票機都在同一側。

 

 

DSC_2351.jpg

DSC_2352.jpg

後站大廳保留許多走動的空間,座位數並不多。

 

 

DSC_2735.jpg

高雄後站,看起來就像縮小的前站。

 

 

DSC_1116.jpg

第三月台的樓梯與電梯,拍攝於2017年。

 

 

DSC_1212.JPG

第三月台後方是新車站的一部分,已經接近完工。2018年。

 

 

R0016588.jpg

S210在高雄車站調車,2015年。

 

 

DSC_1214.JPG

高雄機廠員工專列進高雄站,2018.09.28為高雄臨港線最後一日,之後就不會再有此專列。攝於2018年2月。

 

 

DSC_3614.jpg

S210在高雄調車,2015年十月機務段搬遷到潮州之後就看不到了。攝於2015年。

 

 

L1100439.jpg

DHL是比較新的調車機。

 

 

DSC_0770.jpg

DSC_3585.jpg

DSC_9163.jpg

DSC_9166.jpg

在不同時間經過站內天橋,就會看到不同的工程進度。

 

 

DSC_4232.jpg

從天橋上看第四第五月台的列車。

 

 

DSC_8852.jpg

車站東邊有站外天橋,可以清楚拍攝高雄機務段。拍攝時機務段已經遷移,鐵軌也挖掉了。

 

 

DSC_8854.jpg

DSC_8856.jpg

從站外天橋拍攝車站東西兩端。

 

 

DSC_3033.jpg

帝冠式車站目前放置於車站東南方不遠處。

 

 

DSC_0772.jpg

南迴線柴連自強號停靠5A月台。

 

 

DSC_1118.jpg

北上區間車停靠4A月台。

 

 

DSC_1214.JPG

高雄機廠員工專車停靠高雄車站。

 

 

DSC_3597.jpg

開往枋寮站的復興號車廂區間車,2015年10月改點後只跑潮州以南。攝於2015年。

 

 

DSC_3603.jpg

北上柴連停靠4A月台。

 

 

DSC_3609.jpg

2015年還在高雄站發車的斑馬,停靠4B月台。

 

 

DSC_5785.jpg

2016年,開往潮州的區間車都改成電車。

 

 

DSC_5807.jpg

2016年,PP停靠高雄車站,上方就是站外天橋。

 

 

2018.10.13、14補記:

DSC_3840.jpg

紀錄日期:2018年10月13、14日

站別:特等站

站體:地下化車站

月台:二座島式月台

為了記錄高雄車站地下化,13日一早我就搭高鐵下來,原本有想要搭台鐵,但是一趟五個半小時的車程實在有點吃不消,而且會壓縮拍照的時間。到站以後先把新左營到鳳山這一段鐵路沿線的街景錄下來,因為以後不會再有這樣的體驗了。回到高雄站發現第四、第五月台的販賣部已經沒有營業,站內的售票機和剪票閘門都開始拆除,前站商家還在營業,後站三樓則是撤得乾乾淨淨。我在月台和站房簡單拍了幾張,便租機車去幾座陸橋拍攝高雄地面段的最終日景象。晚上我沒有在高雄等最後一班列車,第一個原因是我生性孤僻,不愛人擠人的場合,而且我不確定最終列車是5A月台還是5B月台,如果是5B那根本拍不到(最後真的是放在5B)。第二個原因是列車經過高雄以後還會開往鳳山、潮州,鳳山是我成長的地方,對我個人的意義大於高雄,所以我決定在鳳山記錄最後一班地面列車,也彌補我來不及記錄鳳山地面車站的缺憾。

 

DSC_3817.jpg

14日一早記錄完鳳山車站的頭幾班列車後,便搭乘柴連區快車到高雄。高雄地下車站的月台在B2,有兩座島式月台,可以停放15節車廂,第一月台在北側,第二月台在南側,東西正線分別位於1B2A。自台中高架站開始,所有新蓋的車站皆以東正線為第一月台,所以高雄地下車站和地面車站的月台配置也不同。整個月台區的牆壁、柱子皆是灰色,兩正線之間一樣有道渣,月台上則有三面大型液晶資訊牆,可以顯示現在位置、近郊路網以及車站周邊導覽。許多人利用假日坐火車參觀新車站,並紛紛拿出手機拍照。部分外籍朋友已經習慣在地面站搭車,第一次到地下站卻因為語言文字的隔閡而不知如何搭車,不過在大家熱心的指引下也都順利上車。地下站第一天營運誤點頻傳,發車時間也不確定。原本顯示普悠瑪晚16分鐘發車,我想說上去拍個大廳再下來還來得及,結果不到5分鐘列車就已經開走了!

 

DSC_3844.jpg

離開月台區後往B1移動,月台樓梯口有兩座資訊牆,通往剪票口的走道寬敞明亮。出了剪票口才發現原來高雄地下站有東、西兩售票處及出入口,每側各有6個門,1A到7車的旅客由東側進出,8-15車旅客由西側進出。車站大廳以及月台區都沒有「東出口」或「西出口」這樣的指示牌,一律都寫出口而已,不知道未來民眾會不會這樣稱呼。營運第一日有部分自動售票機無法使用,這點可以再加油。靠近西售票處一側可通往捷運2號出口,而捷運1號出口尚未開放。兩側出入口之間是候車廳,當天有許多民眾在這裡排隊買紀念車票以及索取免費紀念一卡通。紀念車票只有2000套,清點人數算到第1000人時,現場響起了如雷的歡呼聲來恭喜最後一位排到的朋友。B1的屋頂具有工業風格,燈具鑲嵌於一列列的沖孔板之間,空格處也方便吊掛指示牌。B1南側在啟用當天被規劃為表演舞台,用來慶祝高雄地下車站第一天啟用。地下化以後,車站的B1層成了核心地區,售票、候車、轉乘捷運都要利用這個區域。

 

DSC_3840.jpg

B1和1樓之間有電梯、樓梯和手扶梯相通,一樓有一大片屋頂以黑色為底,白色鵝卵石圖形像小貼花磁磚一樣架在上面,燈具則從鵝卵石圖案間的空隙伸出來,另外還開了一個天井增加採光。這一大片造型屋頂利用許多白色鋼柱支撐,簡潔而大方的設計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偶然經過新左營站,看過站內的解說才明白,原來這片屋頂是以廟埕的一大片燈籠為意象而設計的,然而我沒有慧根,只把它們看作鵝卵石。一樓並沒有站房,四周也沒有圍牆,未來帝冠式車站遷移回來後可以當作出入站房使用。當天一樓南側是慶祝典禮的會場,周圍有許多攤商,也有郵局辦理的集郵戳活動。臨時前站一樓已經拉起紅龍柱無法進入,要前往後站的民眾須經由一樓北側的地面站第三月台樓梯,我順著第三月台樓梯往上爬,發現天橋往臨時前站的走道已經封閉,往後站仍可行走。等鐵軌、臨時站和天橋都拆完以後,前後站的動線應該會有很大的改變。目前地下站一樓往建國路方向搭了兩條鐵皮走廊方便民眾進出車站,走廊上展示許多車站的舊照片,值得一一品味。

 

DSC_3868.jpg

原本以為高雄地下站會有三個以上的月台及三條正線,結果只有兩個月台,連通過線都沒有。再加上沿途七個通勤站中只有美術館站可以待避,結果就是只要有列車延誤或出狀況,後面就跟著誤點頻頻。地下站無法擴充,未來要如何解決棘手的路塞問題?如果問題是出在路線不敷使用,那就不應該只留給台鐵局處理。高雄地下車站雖然已經通車,但是距離完工還有一大段路要走。未來會先拆除臨時站,並在車站東、西兩邊各開一條道路聯絡前後站,然後拆除中博高架橋,帝冠式車站也要遷移回來,原本的地面鐵路拆除變成綠廊道,算一算應該還要5年左右的工期。這十幾年來的鐵路工程都是如此,先啟用然後再來收尾,一收就是數年,車站弄得像工地一樣。然而車站的工程規模越來越龐大,要等到全部完工再啟用似乎也有困難,但是反過來說,是不是一定要把規模弄到那麼大?值得大家想一想。

 

 

2018高雄地面段最終日照片:

DSC_2937.jpg

第三月台後方的新站已經成形,第四月台的乘客正等候列車。

 

 

DSC_2940.jpg

後站的驗票閘門準備拆除。

 

 

DSC_2945.jpg

後站三樓清理一空。

 

 

DSC_2950.jpg

後站的自動售票機全數拆除。

 

 

DSC_2955.jpg

由於後站三樓清空,才能在這個角度拍攝後站一樓大廳。

 

 

DSC_2958.jpg

後站售票口旁的售票機也拆了。

 

 

DSC_2974.jpg

站外天橋拍攝北上自強號。

 

 

DSC_3017.jpg

高雄機務段拆得一乾二淨,剩下空地一片。

 

 

DSC_3029.jpg

位於車站東側的國光客運站。

 

 

DSC_3033.jpg

帝冠式車站及中博高架橋。

 

 

DSC_3035.jpg

鯉魚石柱以及縱貫線電氣化殉職紀念碑都位於帝冠式車站旁,日後也都會移回去。

 

 

DSC_3150.jpg

自強陸橋旁的澄清路行人天橋,里山動物列車來替高雄地面段送行。

 

 

DSC_3167.jpg

自立陸橋旁的行人天橋,幫列車和陸橋以及世貿聯合國大樓拍一張。

 

 

DSC_3184.jpg

普悠瑪最後一次通過愛河鐵路橋。

 

 

DSC_3227.jpg

鼓山國小天橋拍攝列車進入市區。

 

 

DSC_3238.jpg

鼓山國小天橋下左側為縱貫線,右側為臨港線,照片中央為施工中的輕軌軌道,未來會再往前延伸。

 

 

DSC_3305.jpg

莒光號通過新庄仔路平交道,當天竟然有汽車在平交道上迴轉,讓左營站的北上列車延遲發車,不知這兩位仁兄是錢多還是命多?這樣的行為可以罰一萬五到九萬。

 

 

DSC_3316.jpg

回到高雄車站,對號售票機也拆了。

 

 

DSC_3317.jpg

由於沒有售票機,買票的人龍就更長了。

 

 

DSC_3325.jpg

前站剪票口最後一天的景象。

 

 

DSC_3328.jpg

前站三樓的售票機有不同售票區間,不知道了新站還會不會這樣區分。

 

 

DSC_3340.jpg

晚間的高雄站月台人潮依舊。

 

 

DSC_3342.jpg

從3B月台透過鐵絲拍攝新站的樣子,明天開始3B月台就變成新站的一部分。

 

 

DSC_3349.jpg

第四月台的最後一夜。

 

 

DSC_3397.jpg

第五月台的最後一夜。

 

 

DSC_3399.jpg

工作人員們,辛苦你們了!今天也是你們在地面站執勤的最終日,不知道你們會不會懷念這裡?

 

 

DSC_3332.jpg

再見了,高雄臨時站!

 

 

2018高雄地下段啟用日照片:

PA143477.jpg

地下化以後,高雄往北是三塊厝站,往南是民族站,兩站都是通勤站。

 

 

DSC_3808.jpg

高雄站2B月台南端。

 

 

DSC_3810.jpg

第二月台的樓梯。

 

 

DSC_3812.jpg

高雄站往民族站(南)方向,路線略微右彎。

 

 

DSC_3813.jpg

月台上的行車資訊器。

 

 

DSC_3815.jpg

左側第二月台,右側第一月台,正線位於兩月台間。

 

 

DSC_3817.jpg

車站裡、月台上都可以看到大型黑色資訊牆。

 

 

DSC_3819.jpg

第二月台的行車室。

 

 

DSC_3821.jpg

高雄站往三塊厝站(北)方向,路線右彎。

 

 

DSC_3854.jpg

月台牆面及柱子都是灰色系。

 

 

DSC_3911.jpg

區間車停靠高雄車站。

 

 

DSC_3825.jpg

位於B1的西側出口以及補票處。

 

 

DSC_3826.jpg

剪票口內部的通道很寬敞,地板以第一月台柱子為圓心畫出圓弧線裝飾。第一月台柱子底部是綠色,第二月台用藍色。

 

 

DSC_3831.jpg

剪票口的行車資訊器,南下北上各五組,中間有大鐘,和鳳山站是一樣的。

 

 

DSC_3835.jpg

西側售票口和自動售票機,購票人數不少。

 

 

DSC_3837.jpg

售票口另一側有對號售票機,但是當天無法使用。售票機上方裝設液晶螢幕行車資訊,方便大家購票。

 

 

DSC_3841.jpg

西售票處旁是捷運站入口

 

 

DSC_3844.jpg

大廳中央的人潮是要購買紀念票的,兩邊分別是東、西售票處,搭乘對號列車旅客可依車廂號碼進站。

 

 

DSC_3847.jpg

東售票處入口。

 

 

DSC_3849.jpg

和西側比起來,東側這裡人好少。

 

 

DSC_3850.jpg

外面排隊的都是要買紀念票的。

 

 

DSC_3851.jpg

東側剪票口。

 

 

DSC_3852.jpg

東側進站以後看起來和西側沒什麼差異,由於方位的關係,第一月台變成在左邊,地板弧線也是從第一月台的柱子畫出來。

 

 

DSC_3853.jpg

東側剪票口內部。

 

 

DSC_3908.jpg

賣紀念票的人力好多,現場排隊的人也好多。

 

 

DSC_3910.jpg

車站大廳北側有小舞台,表演的小朋友正在彩排。

 

 

DSC_3840.jpg

B1大廳和一樓之間有樓梯和電梯聯絡,上方天花板還有開天井以利採光。

 

 

DSC_3860.jpg

採光天井特寫。

 

 

DSC_3862.jpg

從一樓拍攝B1大廳,排隊買紀念票的人龍有夠長,聽說頭香是星期四就來排隊了。

 

 

DSC_3868.jpg

一樓天花板以鋼柱支撐,鵝卵石造型很有特色。南側是通車慶典舞台,未來帝冠式車站應該就是放在舞台後方的位置。

 

 

DSC_3869.jpg

通往前站、後站的指示牌。

 

 

DSC_3872.jpg

往前站方向有兩條鐵皮走廊,布幔上印著許多高雄舊照片,值得慢慢欣賞。

 

 

DSC_3875.JPG

車站外的捷運站臨時入口,切換至捷運永久站後已經封閉。原本捷運站和火車站是要同時啟用的,因為火車站工程有延宕,才會先啟用捷運永久站。

 

 

DSC_3878.jpg

從一樓拍攝車站B1大廳。

 

 

DSC_3879.jpg

DSC_3881.jpg

地面站的3B月台東側和地下站的周邊相連,成了新站的一部分,讓旅客可以前往後站九如路。

 

 

DSC_3882.jpg

走上天橋可以發現3B月台西側已經封閉,只留東側讓旅客進出後站。另外第四第五月台的樓梯口也是完全封閉,旅客無法進入。

 

 

DSC_3897.jpg

天橋上的行車資訊器也熄燈了。

 

 

DSC_3887.jpg

天橋往後站方向可以通行。

 

 

DSC_3884.JPG

往前站的方向不能走,這是穿過鐵絲網拍攝的。

 

 

DSC_3893.jpg

後站進出站閘門已經拆光了,站務人員也撤離了。

 

 

DSC_3895.jpg

後站窗口拉下鐵門。

 

 

 

 

arrow
arrow

    Bronto08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