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日期:2018年10月14日
站別:簡易站
站體:地下車站
月台:兩座岸式月台
內惟是從「內圍」的諧音演變而來的,早在清朝雍正年間的文獻中就有紀載「內圍社」這個地名,「社」是原住民的聚落,可以合理推測此地早年是原住民馬卡道族居住的地方,後來越來越多的漢人來到此地生活,內圍社就變成以漢人為主的「內圍莊」。1920年日本人將行政區改為州廳制,此地變成高雄州高雄郡高雄街底下的「內惟大字」,內惟這個名稱就一直沿用至今。
內惟設站始於1953年,當時也是個簡易站,一開始停靠汽油車,後來也停靠柴油車。會在此地設站表示這裡有一定的人口數,眷村也相當多,但是當時可能沒有那麼多的通勤人口,而且內惟站距離左營站也很近,此地的人們到左營搭車更方便,於是1971年內惟站遭到裁撤。過了三四十年高雄鐵路進行地下化工程,內惟站復站成功,2018年10月14日通車。
內惟站月台區、售票區與其他地下簡易站的配置相同,月網站外走越能看出它的特色。通往B1的扶梯上方有一大片綠色天花板,旁邊是白色圓柱和玻璃帷幕。B1通往一樓的出口有三個,因為地面鐵路用地還沒整理好,所以通往馬卡道路的南門出口還沒開放,只剩兩個出入口。北2門出口是通往美明路的樓梯,北1門則是一個大斜坡道,可以讓人們更方便進出翠華路。坡道兩旁是以埤塘為主題的馬賽克拼貼,名稱叫「游塘探水」,有鷺鷥、荷葉等動植物的圖案。這個公共藝術的發想來自內惟埤,內惟埤是早年灌溉農田的設施,現在被改造為內惟埤文化園區,雖然距離美術館站比較近,但還是內惟地區重要的文化資產。
內惟站是我蠻看好的一個通勤站,因為它就在果貿社區附近,大大增加附近居民前來搭火車的意願。車站往南有內惟埤,往北距離鳳山舊縣城也不遠,是個非常適合散步的車站,比較可惜的是它是個地下站。原本地下化的計畫是從鳳山做到鼓山,後來一路做到左營站,拉長了列車在地底行車的時間。鐵路立體化做得越多,養護的成本也就越高,這種交通運輸的百年大計需要更審慎的評估才是。看著目前一大堆等待審查、核定的鐵路立體化方案,實在是讓人很擔心啊!
內惟車站照片:
內惟站往北是左營站,往南是美術館站。
內惟站站場,右側第二月台,左側第一月台。
內惟站往左營站方向,軌道右彎。
高雄幾個地下通勤站的配置都是相同的。
電梯也都長得一模一樣。
內惟站距離地面出口還有兩站。
內惟站往美術館站方向。
月台上的公共電話,設置時有考量到每一位旅客的需求。
由南往北拍攝內惟站站場。
第一月台拍攝內惟站月台南端。
右側第一月台,左側第二月台。
第一月台拍攝內惟站北端。
剪票口內部,右側第一月台,左側第二月台。
通往剪票口方向。
廁所、哺乳室在B1樓梯旁邊。
售票窗口在剪票口旁邊。
剪票口特寫。
自動售票機在售票窗口旁邊。
搭扶梯往上,可以看到綠色屋頂。
綠色屋頂搭配白色圓柱,前方是北2門出口。
南門出口通往馬卡道路,目前尚未開放。
「游塘探水」公共藝術,靈感來自內惟埤塘。
內惟車站入口,電梯在這個位置,左側是地面鐵軌。
車站正前方的景象,未來應該會很不一樣。
翠華路街景,果貿、前鋒等眷村改建的社區都在這裡。
馬卡道路上已經蓋了一大排高樓。
公車轉乘資訊牌。
內惟車站和地面路軌合照,過不久應該就拆光光了。
車站入口旁有一個小平台,可以舉辦活動。
一樓和B1兩個入口合照。
北上區間車停靠內惟站。
PP通過內惟站。
北上區間車停靠內惟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