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日期:2019年1月23日
嘉義在清朝年間建城,並開了東西南北四個城門。日本時代由於城牆傾頹以及市街改正,舊城被拆除殆盡,東門、南門和北門都改建成圓環。其中北門圓環位於現在的吳鳳北路和民權路口的圓環附近,距離北門車站只有數百公尺,故1912年阿里山線通車時便將此站命名為「北門驛」。北門驛是阿里山線列車自嘉義開出後第一個停靠的車站,里程是1.6km。北門之後原本是灣橋、鹿麻產(通勤站不算),1982年鹿麻產站裁撤,1986年灣橋站裁撤,所以現在北門開車後下一站是竹崎。
北門驛通車於1912年,當時阿里山林鐵列車從嘉義行駛到二萬平,1914年延伸到沼平,1915年延伸到眠月石猴。阿里山線的開通是為了獲取山上的林業資源,所以剛通車時只有貨運功能,後來為了服務沿線的旅客和登山遊客,1918年起才在運柴車後方加掛客車兼辦客運。阿里山上的木柴運下山後會存放在北門驛這裡,浮水的紅檜、扁柏等存放在貯木池(現在的文化中心),沉水的鐵杉等就放在陸上的貯木場(現在的麗星北門飯店一帶),等候加工、運送。因此,北門驛附近設有營林所、製材所、貯木池(場)等林業相關設施,周邊也有許多木材工廠。此外,負責調度林鐵列車的嘉義機車庫和負責維修車輛的阿里山林鐵修理工廠也都位於此處,讓北門成為阿里山林鐵在平地的心臟。
1933年5月,日本人在阿里山林鐵增設四個通勤站,其中嘉義與北門間增設榮町(里程0.9km),北門和灣橋之間增設盧厝(2.9km)和崎下(5.3km),灣橋和鹿麻產間增設朴子埔(8.9km)。榮町驛位於現在的文化路平交道與嘉義機車庫之間,車站相關資料甚少,只知道1933年5月通車啟用時是個通勤站,停辦客運後成為卸原木的場所。也有資料指出榮町驛後來成為縱貫線鐵路與林鐵交換貨物的地方,如果這個說法屬實,那以前台鐵應該有一條側線拉到榮町來才能交換。而盧厝、崎下和朴子埔則是一般通勤站,這四站在我查過的舊地圖中都沒有標示,也沒有站房,當時可能只有簡易的上下車月台,所以現在無跡可尋。
北門車站站房自1912年啟用至今已超過百年,相當珍貴。由於木造站房維護不易,1973年林務局在鐵軌北側蓋了鋼筋水泥新站房辦理客運,而木造站房則從事貨運以及車輛維修業務。1998年4月30日嘉義縣政府才將北門車站木造站房公告為市定古蹟,結果5月站房就發生火災,這用膝蓋想都知道發生什麼事。同年11月,嘉義林管處重新整修木造站房,變成我們現在看到的模樣,和其他百年木造站房比較起來新了許多。原本想進入月台區拍照,但是站務人員表示要買票才能進站,我只好走到站房東側來,還好這裡的視角也不錯,可以看到列車緩緩進站。阿里山林鐵的起點雖然在嘉義站,但是車庫在北門,列車都是在這裡整備好以後才拉到嘉義站發車。站內只有一座岸式月台,長度就和站房一樣而已,為了應付編組較長的列車,月台東側延伸了一段加長的木造月台,只是寬度比較窄,旅客不妨在站房月台區等列車停妥再上車。舊站月台和麗星北門飯店的月台隔著鐵軌相望,這個場景讓人想起了阿里山鐵路最慘澹的那幾年。
2006年林務局與宏都阿里山公司簽約,2008年將阿里山林鐵以OT模式轉移給宏都經營,宏都公司於2007年7月1日停用北門新車站,7月2日起客運業務又回到北門木造站房。2008年新站被拆除,原址蓋起了阿里山麗星北門大飯店,並設立了共構車站與月台供旅客搭車用。宏都公司原本打算以BOT模式在北門和沼平兩站各蓋一間飯店營利,但是沼平車站蓋飯店的計畫受阻,讓宏都失去了賺錢的機會。2008年起林鐵多次遭遇天災,宏都公司提出「修復爭議」,認為是林務局水土保持不佳而非天然災害為由不同意出資,讓阿里山林鐵陷入停擺。2009年又來個八八風災,南部山區的風景區幾乎全毀,林鐵也難逃浩劫,屏遮那、多林大片崩塌。2010年3月,林務局終止了林鐵的BOT案,將林鐵收回修復,而宏都公司提出訴訟,直到現在(2019)雙方還在打官司。宏都公司在商言商,並無心經營阿里山林鐵,而政府急著將林鐵委外經營的態度罔顧了這條鐵路在台灣--甚至是全世界--的重要性、珍貴性,苦果由全民來承擔。其實也別怪林務局,這樣一個影響深遠的案子不可能由林務局做主,背後有多少角力是大家看不到的。經過幾年的努力,2012年底終於復駛嘉義到竹崎,2014年初延伸至奮起湖。原本預定2015年聖誕節可以全線通車,結果十月杜鵑颱風侵台,造成42號隧道附近(58km)大崩塌,這一修下去又要等到2021年。2017年通車路段延伸到十字路,旅客可以搭火車到十字路體驗小站風情,再轉半小時公車就可以到阿里山園區,和奮起湖比起來更快更方便。
北門車站往西過了忠孝路平交道便可抵達阿里山森林鐵路車庫園區,園區裡有林鐵修理工廠,有機車庫,也陳列了許多珍貴的客車、列車、蒸機,還有轉車台、洗車台等可以參觀,假日遊客如織。車庫園區對面是林業藝術園區、博物館和文化中心,往北穿過台一線還有香湖公園。北門車站附近在日本時代蓋了許多宿舍,以現在的林森路為界,北邊是基層職員宿舍區,南邊則是高階職員宿舍區,兩區統稱為「檜町」,2005年嘉義市政府將保留下來的29棟木造建築登錄為市定古蹟和歷史建築,幸運的是這次沒有自燃。這些高階職員宿舍區現在改造成「檜意森活村」,重現日本時代的舊宿舍風華。往車站東邊來到維新路,這裡有一棟嘉義舊監獄,並有志工定時導覽,想參觀的民眾可以把握導覽的時間,非導覽時間並不開放。我當天要沿路拍上阿里山,所以只在外面拍張照,下次有機會一定進去裡面聽導覽,參觀看看檜木監獄到底長什麼樣子。來到北門車站不但有火車可以看、可以搭,還有大規模的古蹟可以參觀,實在是個很不錯的場所。建議大家不妨起個大早來一趟知性之旅,免去人擠人與塞車之苦。
2019年照片:
北門車站為木造站房、寄棟造形式,入口偏向東側,照片右邊的柵欄是舊出口。車站前方是大廣場,後方隔著路軌與麗星飯店相對,讓整體景觀少了一些古樸味。
北門站海拔31公尺,屬於林鐵的平地段,前一站是嘉義,後一站是鹿麻產,以前的榮町、盧厝、崎下、灣橋和朴子埔都廢了。標示海拔的鐵牌以前每站都有,現在則有部分毀損、遺失。
車站前方的大廣場可供民眾休憩,照片中央這棟是林鐵故事館。
站名牌和候車室牌都是木製的,有三種語言。
站房內的售票處在左邊,公告欄前方有放紀念章。
目前林鐵列車平日每天上下山各一班,假日各三班,另有往返北門的區間車讓無法上山的民眾過乾癮。
木造座椅是直接嵌在牆壁上的,整體空間簡單明亮。
位於站房西側的木造建築,應該是倉庫吧!
林鐵列車在北門整備好之後拉往嘉義站,出北門時會先通過忠孝路平交道。
在忠孝路平交道拍攝北門站站場,右側是北門站月台,左側是麗星飯店的月台,
北門站的出口。
月台上掛著古樸的圓鐘。
倉庫和站房間有圓拱型的防空壕,底下已經被填滿了。
從站房東側拍攝北門站月台和站場,這一邊的月台寬度比較寬,候車比較安全,但是長度大概只能停3車。
阿里山列車大多有5車以上,站房月台停不下,所以在月台東側增設木造月台,方便旅客上下車。如果仔細觀察,可以看到第二股軌道底下是壕溝,功用應該是讓師傅檢查、修理列車。
北門站往嘉義站方向,前方是忠孝路平交道。
林鐵列車進北門站時會交路牌。
目前列車從嘉義可以行駛到十字路。
站務人員準備發車。
這天的列車由DL45牽引,車頭朝向嘉義方向沿路推上山,這是阿里山林鐵很獨特的牽引方式。由於路線坡度大,車輛也重,用推的上山才不會損及連結器。
車站前方維和街街景。
維和街上也有許多類似宿舍的建築,大多都很破舊。
嘉義舊監獄位於維新路上,是一座檜木監獄,有定時導覽。
安和街街景。
車站正前方的共和路,有一點綠色隧道的感覺。
共和路上這家店早期是旅社,現在改賣咖啡、輕食,也經營背包客站,在網路上很有名。
共和路與林森東路口可以看見許多日式建築,這一區就是檜意森活村,我因為時間關係沒有進去逛,留待下次造訪。
忠孝路平交道旁有兩台平車,分別載著水塔和不知名物體。
忠孝路平交道,左側是文化中心。
忠孝路平交道西側就是車庫園區,右邊路軌往嘉義,左邊往修理工廠或車庫。
這裡的里程是1km400m。
DL-47在工廠內待修。
林鐵修理工廠,一般民眾不能進入參觀。
修理工廠旁的木造建築,不知原本的用途為何?
車庫園區內的shay13號蒸機,除役後原本放在中影文化城,目前在園區內靜態展示。
13號的前端,煙囪造型很特別。
傘狀齒輪是shay的一大特色,讓列車登山時更有力。
直立是汽缸則讓shay有更大的動力輸出。
駕駛室、直立式汽缸和傘狀齒輪合照。
13號的後端煤水車。
13號隔壁是德國製的DL-37,原本阿里山柴油機車都是日本製的,因為1972年與日本斷交,在一片抵制日貨的聲浪下林務局重新開標採購,由西德得標,購買了DL-35、DL-36和DL-37這三輛。後來因為保養不易和缺料問題,1989年DL-37便停駛。
SP6211是第三代光復號車廂,現在改造成廁所。
車庫園區內的平車和守車也陳列在車庫旁。
B型7噸機關車為柴油動力,外型小巧可愛,台語稱為「蹦蹦仔車」,因動力不足只能用於平坦路段。
照片中央為通往嘉義的正線,左前方停放許多客車,還蓋了一座木造景觀月台。
車庫園區通往北門站方向,
軌道上停放著不同編組的客車。
車庫園區內有轉車台,不知道現在還會不會使用。
嘉義機車庫,專門停放火車頭的地方,25號蒸機被拉出來展示。
機車庫特寫。
林鐵列車也是要洗澡的,機車庫旁邊就是他們的露天澡堂。
25號的英姿,它是可以動態運轉的三輛之一,另外兩輛是26號和30號。
靜態展示的23號。
23號後面有國旗的這台是貴賓車廂,專供總統和貴賓乘坐,車身還有國旗。
貴賓車廂後方是PA-3與PA-1,原本是羅東林鐵的車廂,被拉到這裡展示。
PA-1後面是DL-2,它原本的編號是11403-2,為阿里山林鐵第一代柴油機車。報廢後毀於火災,整修後重新編號DL-2。
中興號柴油柴油動力車,原本在1990年已經除役,然而2006年慶祝阿里山鐵路通車95周年時又將DPC-7和DPC-8重新整理恢復車籍,成為現在唯一可運轉的中興號。
車庫園區與文化中心之間的道路,查不到路名。
車庫園區的入口就在這裡,文化中心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