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日期:2016年12月24日
站別:招呼站
站體:平面車站
月台:二座岸式月台
南勢這個地名在台灣也很常見,「勢」這個字可以指一個大區域中的某個方位,也可以解釋成從一個地區往某個方向看過去的地方,所以南勢這的地方應該是某個區域或某個地形以南的意思。
1903年苗栗至三叉河(現在的三義)間的鐵道完工,日本人在此地設立了「南勢信號場」,控制功維敘隧道與銅鑼隧道之間的列車往來,類似今日號誌站的功能。1914年木造站房完工,站名改為「南勢驛」,並開始辦理客貨運,由銅鑼灣驛(現在的銅鑼站)派出札掛售票,類似今日簡易站的概念。國民政府時期此站升等為三等站,1977年站房改建為目前的鋼筋水泥形式,原本的木造站房因年久失修而倒塌。早年山線只有單軌,南勢站是個重要的控制點,南來北往的列車必須在此交會待避,而1990年南勢到銅鑼間雙軌化,1998年南勢到苗栗間雙軌化,使得本站失去功能,1999年降為招呼站,只停靠區間車,站場也只剩兩條軌道,站房則交給道班使用。
南勢站有跨線天橋連絡兩座月台,遮棚是磚紅色T字形,有趣的是兩座月台都以小橋越過水溝以通往出口。本站的行政區屬於苗栗市,每天大約有200人左右上下車,符合招呼站的風格。然而2001年時本站每天只有12人使用,所以增加的幅度非常可觀。北部南下的區間車有半數以上只行駛到北湖、新竹或苗栗,南部北上的區間車也有半數以上不會越過后里,所以位於苗栗到后里之間的幾個小站車班都偏少,尤其以南勢站最少,一天北上南下各二十班左右。
車站南方的舊銅鑼隧道在改線之後被封閉了一陣子,後來於2011年整修成自行車道,2014年又加上了七彩霓虹燈,希望能吸引遊客造訪,不知道這幾年增加出來的使用人數有多少比例是為了來看舊銅鑼隧道?然而整修後的隧道北口已經水泥化,轉轉霓虹燈也難以引發思古幽情,再加上它的名氣不若附近的功維敘隧道,以至於此站相對冷清。如果可以,我還是希望能看到磚砌隧道的原貌。
2016年南勢車站照片:
南勢車站往北是苗栗站,往南是銅鑼站。
南勢車站往北(苗栗方向)。
南勢車站往南(銅鑼方向),前方為銅鑼隧道。
由北往南拍攝南勢車站站場。
這站有吊掛式燈箱。
月台和站房間隔一條水溝,有小橋可聯絡,很少見的特別景象。
在第一月台由北往南拍攝南勢車站站場,天橋進出口在水溝外側,不是在月台上。
位於天橋下的庭園造景。
車站附近住家少,所以此處的人大多騎機車來這裡通勤、外出。
跨線天橋上往南望去,可以看見新舊銅鑼隧道。
天橋上往北端的景色。
後站的住家看起來更少,這裡可以通往苗栗看守所。
從天橋上拍攝站房。
車站旁台13線(尖豐公路)是主要道路,民宅大多分布在車站北側。
尖豐公路往南的景象,幾乎沒有住戶。
出車站往南走,台13線旁的產業道路可以通往舊銅鑼隧道。
舊銅鑼隧道是單線,牆上有火車裝飾,可惜的是北口已經水泥化。
南口還保留著原始磚牆,這種古樸的味道才是舊隧道應有的的原色。
舊鐵路線已經規劃成自行車道,但是許多鐵馬道因為長度不足、景觀不夠豐富,最後都淪為蚊子道。
南勢車站的舊圍籬。
位於站房對面的貨運月台遺跡,可以想像此站以前的規模不小。
從第二月台拍攝站房、天橋與遮棚,不知道這站何時會改建為電梯?
拍攝期間來了一隻花臉豬。
PP通過南勢站。
南勢站的跨線天橋。
區間車停靠南勢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