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SC_4026.jpg

紀錄日期:2016年10月2日

站別:三等站

站體:平面車站

月台:二座島式月台

后里地區位於大安溪和大甲溪之間,早期漢人稱為「內埔」,是個台地地形,也是平埔族巴宰族岸裡舊社(亦稱麻糬舊社)的活動範圍。清朝康熙年間,岸裡舊社族人協助平定吞霄社之亂,所以獲得官方賞賜葫蘆墩一帶的土地,也就是現在的神岡、豐原一帶。後來岸裡舊社的平埔族逐漸遷移至葫蘆墩建立岸裡新社,而漢人則是逐漸移至岸裡舊社附近開墾,建立了新的街庄「后里庄」,這個名稱代表漢人早期的墾地位於岸裡舊社後面的意思。日本時代后里庄編入內埔區,後來改為內埔庄,國民政府時期改為內埔鄉。因為和屏東的內埔相同名,所以又改為固有地名「后里鄉」,升格後變成后里區。

 

 

DSC_3989.jpg

1908年三叉河至後里庄鐵路完工,設立了「後里庄停車場」,並於1911年建立木造站房,為后里第一代車站。1920年,站名隨著地名改為「後里驛」。為了進行山線雙軌化,1991年拆除木造車站,以站內的倉庫充當臨時站房,為第二代車站。使用了80年的站房沒能保留下來,甚為可惜。1996年鋼筋水泥站房落成啟用,是一棟簡約、明亮又有大面玻璃採光的白色建築,為第三代站房。

 

 

DSC_3999.jpg

三代后里站遮棚為紅色方柱配白色平頂,軌道共有7股,分別是第一月台和站房間2股、兩座島式月台間2股和第二月台外側3股,正線位於兩月台間。站房和月台間有地下道可以相通,也有電梯可以搭乘。此外,后里站還保有民營販賣部,這在目前的車站中是很少見的。車站使用人數逐年提升,或許是因為觀光之故,也可能是通勤人口增加,2016年本站每日使用人數大約4000人上下。

 

 

DSC_4045.jpg

后里站為部分列車的到發站,以后里為起點、終點的順行列車會停靠1A月台,而以后里為起點、終點的逆行列車則會停靠2B月台。山線目前不停靠莒光號,所以后里站大多停靠區間車,早晚各有少量班次自強號停靠。

 

 

DSC_5623.jpg

山線雙軌化工程中建立了泰安、后里間的泰安隧道,然後將后里往豐原的路線截彎取直,捨棄九號隧道和大甲溪花樑鐵橋,建立后豐隧道連接雙線大甲溪橋讓列車通往豐原。至於后里、豐原間舊線則變成有名的后豐鐵馬道,讓遊客可以騎上花樑橋欣賞風景,這應該是全台灣最成功的一條鐵馬道,假日人潮絡繹不絕,車站外一大堆單車業者在拉客。即便如此,有沒有可能將此線變成火車、鐵馬共同運用的路線?畢竟這麼美的花梁橋無論是騎車或搭車經過,都各有一番風味。

 

 

2016年后里站照片:

DSC_3997.jpg

后里站往北是泰安站,往南是豐原站。

 

 

DSC_4000.jpg

后里往泰安方向,南下列車一出泰安隧道便抵達后里站。

 

 

DSC_4003.jpg

后里往豐原方向,前方是名為慈后天橋的站外天橋。「慈」代表慈德四村,「后」代表后里眷村,當時兩眷村都在後火車站的位置,若是繞路到前站搭車、購物、上班則需要走2公里,因此居民大多選擇穿越軌道,容易發生危險。經由當時的省議員李子駸提案,於是建立了此跨站天橋,然而眷村於2006年人去樓空,目前已經拆除。

 

 

DSC_3990.jpg

從第一月台拍攝站房背面,二條軌道通過兩者之間。

 

 

DSC_3991.jpg

后里站第一月台懸掛式燈箱兩個並列,很少見的配置。

 

 

DSC_3993.jpg

左側第一月台,右側第二月台,正線在兩月台之間。

 

 

DSC_3994.jpg

白色建築是連通站房與兩月台的電梯。

 

 

DSC_3989.jpg

后里第二代站房拆除、第三代站房尚未蓋好之際,曾經利用西側這個倉庫當作臨時站房。

 

 

DSC_3996.jpg

位於臨時站房北邊的大倉庫。

 

 

DSC_4001.jpg

由北往南拍攝后里站站場。

 

 

DSC_4002.jpg

月台上的行車資訊器。

 

 

DSC_4004.jpg

后里站電梯通道。

 

 

DSC_4006.jpg

DSC_4007.jpg

從電梯通道上拍攝后里站站場,視野不錯。

 

 

DSC_4008.jpg

鐵皮後方是原本的眷村,已經被拆得一乾二淨。

 

 

DSC_4009.jpg

DSC_4010.jpg

第二月台外側有三股,除了停放平車、工程車,也有一座大倉庫。

 

 

DSC_4011.jpg

后里站站內地下道還保留大理石地磚,牆上有作品可供欣賞。

 

 

DSC_4012.jpg

后里站站房空間不大,但是有大面玻璃,採光不錯。

 

 

DSC_4013.jpg

后里站剪票口。

 

 

DSC_4014.jpg

我很喜歡舊車站這種挑高和大採光窗。

 

 

DSC_4029.jpg

后里站有2個剪票窗口和2台售票機。

 

 

DSC_4030.jpg

現在車站內大多是便利商店,很不容易看到這種民營販賣部。

 

 

DSC_4044.jpg

通往月台的地下道,上方有行車資訊器。

 

 

DSC_4015.jpg

一出車站就有一棟日式樓房提供租單車服務。

 

 

DSC_4016.jpg

車站正前方是甲后路一段(132線道)的起點,直行可以到大甲。

 

 

DSC_4021.jpg

內東路上還保有部分平房。

 

 

DSC_4022.jpg

后里國小位於甲后路上。

 

 

DSC_4023.jpg

DSC_4024.jpg

市區內不易見到的電纜線,在較小的城鎮還是稀鬆平常。

 

 

DSC_4039.jpg

從站外拍攝西側大倉庫。

 

 

DSC_4041.jpg

另一個角度拍攝站房。

 

 

DSC_4017.jpg

DSC_4018.jpg

DSC_4019.jpg

DSC_4020.jpg

從站外的慈后天橋拍攝整個車站,視野還不錯。

 

 

DSC_4033.jpg

后里馬場離車站不會太遠,走路20分鐘可以到達,毘廬禪寺就要走將近一小時了。

 

 

DSC_4037.jpg

車站南側有站外天橋,北側則有涵洞可以通往後站,這應該也是為了眷村而開闢的。

 

 

DSC_4034.jpg

涵洞內滿幽暗的,以前眷村的人晚上出入這裡的心情不知如何。

 

 

DSC_4036.jpg

後站地基較高,所以做了一段樓梯。

 

 

DSC_4035.jpg

鐵皮圍起來的地方是舊眷村的位置,眷村拆除後這個涵洞應該很少人利用了。

 

 

DSC_3992.jpg

DSC_4047.jpg

區間車停靠在后里車站。

 

 

DSC_5603.jpg

DSC_5605.jpg

DSC_5610.jpg

DSC_5615.jpg

DSC_5619.jpg

后豐鐵馬道經過大甲溪花樑鋼橋,是很難得的體驗。隧道口潛行不窒、氣象雄深的石刻一鋼一柔,各有美感。

 

 

DSC_5626.jpg

位於大甲溪河床的磚造舊橋墩,這是被2016年的颱風沖壞的。

 

 

DSC_5645.jpg

從大甲溪花樑鋼橋遠眺南下自強號列車穿出后豐隧道。

 

arrow
arrow

    Bronto08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