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日期:2016年1月26日
站別:簡易站
站體:平面車站、跨站式站房
月台:二座岸式月台
太原這個名稱來自中國大陸山西省,國民政府時期將這一帶重要的東西向道路命名為太原路,後來所設立的車站便稱為太原車站。太原車站位於台中北屯區北興里,早在1962年,這一帶便設立了193號誌站,因為當時的鐵路只有單軌,需要號誌站來控制列車進出。隨著台中市區慢慢擴張,北屯所居住的人口越來越多,地方上開始有設站的聲音。之後鐵路開始推動捷運化,台鐵便在台中市設立第一個捷運化車站--大慶,而太原就是台中地區的第二個。在興建的過程中,此站因為位於北屯區,曾被暫時命名為北屯車站,之後才因為鄰近太原路而以太原車站為正式名稱。。
太原車站蓋得早,所以跨站式站房的外型和目前其他的的跨站式站房很不一樣。二座岸式月台在一樓,購票在二樓,建築頂部設立了幾個天井讓採光更好。從側面看站體長長的,但在月台上看起來又覺得方方的,相當有趣。拍攝此站時已接近高架通車,所以有一部份的平面站體變成了高架軌道空間。進站動線原本在月台外側,因高架施工之故,另外蓋了兩座進出用的樓梯,上到二樓購票之後再進入月台區。由於沒有電梯,行動不便的人需在台鐵協助下利用無障礙坡道進入月台,而且進站前就要跑對月台,以免重來一次。
二樓是購票及辦公區,所有的牆面貼皮都是用白色長條,柱子則是綠色圓柱,四周用鏤空欄杆圍起來,視野和通風都相當好。車站使用快二十年,漸漸有歷史痕跡了,而且高架通車在即,也不會再去整理這些舊舊的表面了。當天趕著拍其他車站,所以沒有拍到太原站的兩側外觀,總覺得還有機會補拍,但直到他停用,我都沒有完整的紀錄過。所以有畫面就要趕快拍,不要只想著行程規劃,這是我拍幾年下來的小小心得。
太原站是簡易站,只停靠區間車。2002年剛啟用時,太原站平均一日有一千多人使用,到退休那一年(2016)成長到六千多人,在所有簡易站中排名前三,表現相當亮眼。受到施工影響,部分月台空間已被高架占用,尖峰時間可能會蠻侷促的吧!至於太原站附近較特別的景點不少,第一個是太原路上的跳蚤市場,聽說有蠻多寶物可以挖的;第二個是天祥街上的北屯新村,它是提供給空軍校級以上軍官使用的,所以空間較為寬敞,也是台中首座保存的眷村;第三個是林懋洋故居,林懋楊先生為中部仕紳,此洋樓後來成為一德新村,所以也被稱為一德洋樓。日後補拍時,會抽空到這些地點看看。
2016年太原平面車站照片
太原站北上是潭子站,南下是台中站。
太原站往台中站方向,雙線,不能交會待避。
太原站往潭子站方向,雙線,不能交會待避。
第一月台北端有販賣機,旁邊的鐵門是無障礙坡道的出入口。
第一月台是南下列車使用。
太原站的站場全景,左側是第二月台,遮棚還在;右側是第一月台,因高架工程已經拆掉遮棚,月台也拆了一部份。站房上方有天井增加站內的採光,造型蠻特別的。
第一月台上的座椅不少,地上還貼著藍白綠磁磚來區隔座位區和移動區,這在台鐵的車站中少見。
右邊第二月台的遮棚是原貌,左邊第一月台的遮棚因為高架而改建。
車站二樓的穿堂採光、通風都很好,圍欄樣式也很獨特,沒在其他車站見過。
從站房二樓往北拍攝,高架已經接近完工。
售票口與剪票口。
所有乘車資訊都放在這面牆上,貼得蠻整齊的,沒有補丁的感覺。
售票空間全景。
這裡曾經有台鐵本舖,可見進出的人不少。
通往第二月台的樓梯,圓柱與鋼樑結構的搭配也蠻特別的。
太原車站南京東路三段(西側)的無障礙坡道和進站樓梯。
南京東路三段(西側)的無障礙出入口。
二樓的採光天井蓋得有創意。
原本的東光路(東側)出入口大約在第一台小黃的位置,走階梯就可以上二樓。
因施工之故,東光路(東側)入口封閉,改建了小小的引道樓梯通往二樓站房。
第二月台的地磚保留完整,但座椅比較少。南來北往的區間車一如往常地運轉,每列都是地面站的一次倒數。
這是我拍過唯一一張太原車站站房圖,是南京東路三段這一側(西側)。此時高架已經通車,平面車站也已封閉。(2016.12.31)
東光路街景,透天與大廈公寓錯落,住戶不少。
南京東路三段街景,一整排機車停靠於車站旁,通勤人口不少。
南下區間車停靠於太原車站。
北上PP通過太原車站。
2016太原高架車站
紀錄日期:2016年12月31日
站別:乙種簡易站
站體:高架車站
月台:二座島式月台
2016年10月16日台中鐵路高架段通車,太原第二代車站啟用。太原舊站站房原本位於太原路以北,高架後站房則遷移到太原路以南,月台跨過太原路上方,北端鄰近原本的舊站。高架通車之後地面軌道及站房準備拆除,進出口由原本的東西兩側變成南側,住在舊站旁邊的旅客要搭車沒有以前方便了。和其他台中高架站一樣,太原站有類似鯊魚牙齒的飾板,但每站又有些差異,像太原站的鯊魚牙是磚紅色的,不是亮面銀色。原本太原是簡易站,高架之後變成乙種簡易站,有派站原售票,但是沒有處理行車業務,月台上還是交給列車長。
舊站和新站的月台順序是相同的,東側第一月台,西側第二月台。高架完工後,第一月台和第二月台的入口並不對稱,原因是要等到舊站和鐵軌都拆乾淨,才有足夠的空間施作通往第二月台的電梯、扶梯及2B月台,這也算是一種半半施工法吧!在這段過渡期,第二月台是沒有電梯的,連電扶梯都沒有。
太原舊站是兩座岸式月台,高架站則變成兩座島式月台,日後可以交會待避,避免塞車。而第二月台因為尚未完工,所以電梯、2B月台和鋼彈下巴罩都還沒有出現。我個人一直傾向把車站全部做好再啟用,但是這幾年來政府還是先蓋出主要軌道,其他的慢慢收尾,讓我相當不適應。
從站內往外看,平面鐵軌已經拆完了,2B月台區也開始施工了。舊站拆除後會變什麼景象呢?附近的民眾會懷念舊站嗎?新站完全蓋好又是什麼樣子?讓我有點好奇,也希望兩年後新站能順利完工。這次來拍照也是匆匆離去,下次的目標是拍攝車站附近的街景,還有逛逛古蹟和市場。
2016年太原高架車站照片
太原高架通車時通勤站都還沒完工,所以前後站還沒有改變。
太原站往台中站方向,第一月台有側線,第二月台的側線還沒有做好。
太原車站往潭子方向,第二月台的側線也只做了一小段,前方尖尖的部分是舊站的屋頂。
第一月台南端的寬度縮減,所以鋼彈下巴罩也變瘦了。
1A月台雖然有軌道,但是沒有列車資訊,或許在2B完工之前,太原站仍和之前一樣,維持簡易站的功能,沒有待避。等全部完工後,它就可以讓台中高架線更加順暢。
2B月台施工中,只有一個樓梯出入口,月台寬度也很窄。
1A月台外側有鯊魚牙裝飾,每站都不太一樣。
從第一月台往東看,月台橫跨在太原路上方,底下是一個地下道。會有地下道的設計,應該是要避開平面的鐵軌吧!而高架之後地下道已沒有必要存在,日後會不會改建呢?
太原站西側景象,房子不少。
上次來太原就有發現的跳蚤市場,這次還是沒有逛。
車站西側的工程持續進行中,地基挖很深。
太原高架車站剪票口。
四台自動售票機、三個售票窗口,台鐵應該是預期這站會有不少人。
太原站出口,右邊(西側)還在施工,看不到電梯。
未來西側這一面會出現2B月台。
平面站路軌底下的小涵洞,牆壁上有彩繪,相當有趣。
舊站的入口已經封閉了。
這是太原站的公共藝術之一,名為:水如意-遊。戲。休。憩。這種落落長的名字不是我可以想得出來的,單純把它當椅子坐還不錯。
南下區間車停靠太原站。
北上PP通過太原站。
南下普悠瑪通過太原站。
2022年太原車站照片
好幾年沒台拍台中的車站了,一方面是私人因素,一方面是疫情,這次特地抽空來將還沒拍完的車站完整記錄,也比對看看幾年來附近的變化。太原站2B月台做好了,可以交會待避,行車業務由台中站管理。2018年太原車站每日使用人數超過七千人,到了2020年又降回五千多人,或許是另外五個高架通勤站啟用而把人數給分散了,不過太原站排名五十幾,算是很不錯的表現了。
通勤站啟用之後,太原站北上是松竹站,南下是精武站。
到大廳一看,通往第二月台的電梯、扶梯都已完工,和其他站一樣都左右對稱了。
出口處也可以看到旁邊的電梯完工了。
這次終於來逛跳蚤市場了,裡面賣的物品種類很多,價格也不高。
北屯公園距離車站1公里路程,裡面有空地、水池,還有圖書館,提供民眾一個良好的休憩場所。
積善樓位於北屯公園旁,是地方仕紳賴賴長榮先生宅邸「懷德堂」南側的門樓。此門樓依地理師的建議所蓋,希望家業能飛黃騰達,1999年台中市政府公告為市定古蹟。
此為林懋陽先生故居,距離太原車站也大約一公里,為一棟閩、洋、和三合一風格之建築。林懋陽先生的大房便是上面提到的賴家賴長榮先生之長女,兩家算是望族聯姻。後來林懋陽先生又娶了二房和三房,於此地蓋了三合院給大房、二房,另蓋一棟小洋樓給三房。1950年這塊地連同建築物賣給聯勤,聯勤在這裡蓋了「一德新村」,1996年眷村拆遷改建時發現洋樓之美,2007年登錄為歷史建築,2015年修復完畢。也因為一德新村之故,這棟建築也被稱為一德洋樓。
一德洋樓內部是日式風格。
一德洋樓的迴廊是歐式風格。
一德洋樓廳堂,有林先生的畫像和古董家具。
一旁的小洋樓給三房居住,又被稱為細姨樓。
太原路地下道已經填平,車輛可以從平面直接通過。
太原車站月台橫跨太原路上方,從馬路上就可以看到火車靠站。
刷卡機普及化之後,傳統售票機逐漸走入歷史,太原站也不例外,由新式的機器取代。
從南京東路拍攝太原車站。
從東光路拍攝太原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