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日期:2018年10月28日
站別:簡易站
站體:高架車站
月台:二座岸式月台
「松竹」是一個台中市北屯區的一個里,也是國民政府時期才出現的地名。早期這一帶是屬於原住民巴宰族的村落,原住民遷移後由漢人建村,所以這一帶也被稱為舊社。舊社這個地名出現在台灣各地,都與原住民舊村落有關,至於松竹這個名稱要回推到清朝的賴姓地主說起。賴姓地主以3:2的比例將這附近的私有土地劃分為三份埔和二份埔,1920年日本人改制後,這些土地劃入三分埔大字,隸屬於台中州大屯郡北屯庄。國民政府時期北屯這個地名留了下來,成了台中市的北屯區,而三分埔的名稱卻因行政區變更而消失,改以地方信仰中心松竹寺命名,出現了松竹里這個名稱。於是,台鐵新增的通勤站命名為松竹站,但是松竹站所在地卻是舊社里。
松竹站也是台中鐵路高架第二期工程完工的車站,是個簡易站,也不能交會待避。支撐架、遮棚圓孔都和沿線高架車站相同,而外牆則以類似老鷹展翅造型做為包覆。松竹站每天平均有超過兩千人上下車,已經是簡易站中的資優生,不過未來一定會再增加,因為台鐵松竹站未來可以轉乘台中捷運松竹站。前面提到台鐵松竹站位於舊社里,舊社這個名字沒有用在火車站,而是用在台中捷運站北屯總站和台中捷運松竹站之間的車站,為當地保留了舊地名。所以日後和朋友要約在哪一個松竹站要說清楚,才不會抓龜走鱉。
松竹車站位於台3線和松竹路交叉口一帶,但聯外道路較窄,而且也尚未完全打通,未來應該有道路改善的計畫。和頭家厝一樣,松竹站東邊也是一大片重劃區,加上兩鐵轉乘的吸引力,未來這裡一定是熱門住宅區,房子蓋滿滿。萬物齊漲的年代,薪水永遠追不上房價的漲幅,這其實是一種悲哀。過幾年後,我再回來看看這裡變成什麼樣子。
松竹站高架底下有種植松樹和竹子,用這樣來表現車站特色還蠻有趣的。上圖是松竹站的公共藝術之一,白色錐形名為「光耀松竹」,不知道晚上是否會發光。柱子上綠色的東西稱為「樂活之森」,右邊的山櫻花、白耳畫眉是台中市花、市鳥,而左邊則以松、竹為圖案,與車站呼應。等沿線的綠廊道整理好之後,在這裡散步應該更加舒適。
2018年松竹車站照片:
松竹站往北是頭家厝站,往南是太原站。
松竹站往頭家厝站(北)稍有爬坡,前方高架是台中捷運綠線,
松竹站往太原站方向(南)路線稍微下降,雙線之間沒有橫渡線,不能待避。
在松竹站第二月台上可以看到興建中的台中捷運松竹站,還有兩站之間的聯絡空橋。
第一月台望向東邊,一塊塊重劃地等候開發,只要曬曬太陽、澆澆雨水,過幾年就會長出新房子了。
月台上的行車資訊氣和V字形鋼樑都和其他高架站差不多。
從中央圓圈撒落的光影會隨著時間流動,呈現出不同的美感。
候車廳座椅不多,但是採光相當好,我喜歡採光良好的車站。
松竹站剪票口內側。
售票窗口有三個,通常只開放一個窗口。
自動售票機擺放於辦公室側面,這也是台中高架站的共同點。
松竹站另一個公共藝術「新生」,以金色的筍子象徵此處未來的發展有如雨後春筍一般,大家覺得這有像筍子嗎?沒有看說明之前我完全不曉得,再度證明我沒有藝術慧根。
松竹站出入口也是位於高架底下,另有空橋聯絡台中捷運松竹站,拍照時捷運站尚未開放。
火車站和捷運站相距很近,利用空橋可以更節省旅客上上下下的時間。
捷運站順著北屯路往南走,到文心路再往西轉。
左方工地在蓋捷運站的樓梯和電梯。
另一個角度拍攝捷運站和火車站。
舊社公園和松竹火車站只隔一條台3線,裡面有大草皮,樹木也不少,適合附近居民遊憩、運動。
在台3線拍攝火車與捷運軌道的立體交會。
為了呼應松竹著個名字,車站外面還真的種了一排松樹和一排竹子,這兩種樹要種在都會區,應該要很費心照顧吧!
車站一樓的招商區,以後會開什麼店呢?通常高架底下的店大多是便利商店或早餐店,很多特色店(包含台鐵夢工廠等)都開不起來。
這半棟建築以前是工廠嗎?有點好奇。
高架底下有腳踏車放置區,也有PU路面。
停靠於松竹站的各式區間車。
通過松竹站的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