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日期:2015年8月4日、10月25日
站別:三等站
站體:平面車站
月台:二座岸式月台
三貂嶺的地名來自於「Santiago」,大多數的資料都列出西班牙人在17世紀時登陸東北角龍門一帶,並將那裡命名為Santiago,後來轉音成為「三貂角」。但是三貂嶺距離龍門還有一段距離,為何會有相同的命名,網路上很少人探究,有興趣的人可以到Patlabor的心情格納庫逛逛,裡面有很詳細的說明。
1917年宜蘭線鐵路動工,1922年「三貂嶺驛」開始營業。同一個時期,以基隆顏家為主的「台陽礦業株式會社」出資興建三貂嶺往石底大斜坑的運煤鐵道,當時稱為石底線,完工於1921年,1929年被台灣總督府收購,改名為平溪線。所以三貂嶺驛自設站開始,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位於宜蘭線與平溪線鐵路的分歧點,也扼守基隆河鐵橋與三瓜子隧道。當時鐵路過了三瓜子隧道以後,馬上進入長達1848公尺的舊三貂嶺隧道,然後抵達牡丹站。多年以後,臺鐵為了宜蘭線鐵路雙軌化以及電氣化,在三瓜子隧道附近開闢了基隆河三號橋以及新的三貂嶺隧道,1985年舊三瓜子隧道以及舊三貂嶺隧道功成身退。停用的三瓜子隧道目前用紅磚封起來,隧道口「至誠動天地」五個字蒼勁有力,出自於第七任總督明石元二郎之手。雙溪、瑞芳等地的部份居民希望能將舊三瓜子隧道以及舊三貂嶺隧道打通變成自行車道,將路線從猴硐經三貂嶺一路延伸至牡丹、雙溪,或許過幾年之後這裡會有不同的風貌。「三瓜子」這個地名是起源於日本人統治時在這裡設立三瓜子庄,但是清朝末年這裡便已經設有「三爪子汛」,所以也有人認為三瓜子是日本人誤用所導致。
三貂嶺站除了位置重要以外,也是一個很有特色的車站。車站站房就位於基隆河旁,探頭出去就可以看到河川,而鐵軌的另一側就是山壁,整個場站就位於隘口的位置。車站旁邊並沒有多餘的空間可以興建道路,只有一條步行小徑通往車站南方,而且有一段路要貼著鐵軌旁邊走,列車經過時刺激度真是破表。換句話說,要開車進到三貂嶺車站是不可能的,連騎機車都不太可能靠近站房。三貂嶺車站的站房是鋼筋水泥一層樓建築,屋頂搭鐵皮,形狀看起來有日式建築的風格,也有一種懷舊小站的風情。售票窗口旁邊擺放了一些漫畫書,有興趣的旅客可以在候車時打發時間。三貂嶺站兩座岸式月台,往平溪、宜蘭、蘇澳的旅客在第一月台候車,月台上有一座短短的舊式遮棚,算是三貂嶺站的招牌之一。往台北、樹林方向的旅客在第二月台上車,月台靠著山壁,寬度很窄,如果遇到下雨天山壁還會滴水。原本第二月台上方是鐵皮遮棚,臺鐵考量到安全將鐵皮遮棚改建成鋼筋水泥遮棚並加上護欄,以防土石崩落傷及旅客。以前三貂嶺站第一月台南端有天橋,過天橋到對面道班房處有舊月台可以搭車,目前只剩下山壁上的樓梯遺跡,所以要前往第二月台都必須經由站務人員引導,千萬不要任意往返。記得以前三貂嶺站剪票口沒有關門,進出拍照很方便,現在則是裝了鐵門控管,大概是怕遊客出事吧!
三貂嶺站是宜蘭線和平溪線的分歧點,第一月台上以前曾經有一座號誌樓負責切換軌道,可惜功成身退之後在2009年遭到拆除,改建成廁所。蓋廁所無論是為了臺鐵站務員還是為了遊客,其實都可以和號誌樓並存,在三貂嶺這麼一個懷舊風格強烈的車站如果能保留號誌樓互相輝映,絕對是美事一件,拆了全台灣剩下沒幾座的號誌樓真的是太可惜。三貂嶺站的另一個特色便是「交接路牌」,平溪線是單軌,為了防止列車對撞,自1930年起便設置了三貂嶺到十分、十分到菁桐兩段閉塞區間,發車之前閉塞區間兩端的站務人員要同時操作閉塞電路機以取得路牌,然後將路牌交給機車長,機車長開到閉塞區間的另一站停車時再交給站務人員。這樣的安全裝置以前曾普及的運用在台灣的鐵道,如果有對號車遇到過站不停的小站就演變成「拋接路牌」,機車長或助理要在列車高速行駛的狀態下戴著厚手套接路牌或拋路牌,是個充滿挑戰的工作。可惜在自動化控制之後,拋接路牌已經在台灣絕跡,但交接路牌還可以在少數尚未自動化的支線看到。2005年我到三貂嶺站來拍照,紀錄了交接路牌,友善的站務員還主動邀請我進去拍攝閉塞電路機,讓我印象深刻,很感謝他們給我這樣的機會。
出了站房往南走會先抵達基隆河三號鐵道橋樑,橋樑兩側有很狹窄的人行通道,也有地下道可以互相聯絡。在過橋之前走地下道往靠山壁那側,便可以沿著平溪線鐵路抵達河川左岸的碩仁國小,許多愛爬山的人就是走這條路上去三貂嶺瀑布群。此外,早年的機關車庫、日式宿舍和事務所就在碩仁國小旁邊的空地,但是臺鐵和新北市政府無心保存,現在拆得一乾二淨。如果沿著人行通道過橋之後會有兩條路,一條是直走魚寮路到底可以通往河川右岸的三貂嶺聚落,另一條是往左邊上坡,就可以銜接侯三公路或侯牡公路。在侯三公路尚未開通之前,如果要到三貂嶺來必須從猴硐走北37線侯牡公路,再下切產業道路才能抵達,路程將近半小時,不只彎來彎去,還有比車子高的芒草叢,非常不方便。侯三公路開通之後,十分鐘不到便可以從猴硐抵達三貂嶺,沿路可以看到修路所開鑿的峭壁,壺穴景觀景觀很有看頭,還可以在河邊欣賞三貂嶺車站全貌,是一條景觀豐富的公路。
2016.05.28補記:
5/28來到三貂嶺車站,發現原有的廁所被拆掉,月台邊正在進行工程,詢問站務人員之後才了解,原來這裡山坡有落石,原有的明隧道不夠長,為了行車安全必須進行明隧道加長工程。落石的範圍從車站左側到右側都有,原本建議上級連車站的部份也一起用明隧道遮蔽起來,但是最後只核准車站右側的部份。站務人員打趣的說他們是無敵鐵金剛,哪天如果真的出事了再說吧!語氣中聽得出有些許的無奈。三貂嶺站是個很特別的小站,如果用明隧道包覆,站房可能也要打掉重蓋,即使沒有打掉,景觀部份也會有很大的差異。不過為了站務人員的安全,該做的還是要做,想紀錄三貂嶺車站的朋友,要趕快把握時間了。
2017.03.12補記:
三貂嶺站第一月台的垂直柱子已經完工,現在換成第二月台挖掉一部分施工蓋柱子。月台挖掉的位置在車站大門右前方,造成月台長度不足以停放八節區間車,所以臺鐵在第二月台南方增建臨時月台,也改變了原本北上區間車停靠的位置。臨時月台是用鋼架搭建的,架設在道班房前面,所以現在北上區間車車頭停靠的位置和北上DRC是一樣的。
2018.03.24補記:
三貂嶺車站的明隧道在2017年完工了,廁所2.0和第一月台遮棚被覆蓋在明隧道底下,原本車站右側明亮的區域籠罩了一層陰影。第一月台加裝新的鐵欄杆,防止乘客失足料落。三貂嶺加上了明隧道以後拍照的光線差很多,然而為了旅客及站務員的安全,這也是沒有辦法的。此外,平溪線鐵路與宜蘭線鐵路分歧處也加上了鐵絲護網,避免旅客太靠近鐵軌。去年為了補足三貂嶺瀑布群的照片,我又去爬了一次,整體景色沒什麼改變,只是登山的心境和十幾年前差別不小,頗有歲月催人老的感嘆。
三貂嶺站往北是猴硐站,往南是牡丹站,里程數都用貼紙改過,侯字也被改成「猴」字。臺鐵在軌道分線的車站,燈箱都會有標示,但是三貂嶺站沒有標示出平溪線的分岔。
三貂嶺站往南,橫渡線方便列車切換軌道。遠處左、中軌道為宜蘭線,通往牡丹站,右側軌道為平溪線,通往大華站。
三貂嶺站往猴硐站方向,兩座明隧道預防土石崩塌影響通車。
從第一月台拍攝緊貼山壁的第二月台,遮棚已經改成鋼筋水泥,還加裝圍欄保護乘客。
第二月台的寬度真的很窄。
就是這麼窄,連錯身都有困難。2016.05.28。
從第二月台拍攝第一月台,短短的遮棚很有味道。最左方紅屋頂的廁所原本是號誌樓的位置。
2018.03.24多出了明隧道。
2016.05.28第一代廁所已經拆掉了,綁起了鋼筋。
2016.07.05已經有部份柱子灌漿。
2017.03.12第一月台的明隧道垂直水泥柱施工完畢,廁所2.0也接近完工。
2017.03.12第二月台挖掉一部分,進行明隧道立柱的施工。
舊遮棚特寫,上面掛著行車資訊器。
從第二月台拍整個三貂嶺車站。
2016.05.28對照之前的照片廁所不見了,站房前面比較低的地方是舊月台。
2018.03.24多出了明隧道,廁所也蓋回來了。
三貂嶺站的號誌樓,因為攝影觀念不好,沒有拍下他的全身照。攝於2005年。
號誌樓二樓,機械裝置已經拆除殆盡。
站務人員正把路牌交給機車長。
2005年,三貂嶺站交接路牌。
三貂嶺站站房背面,雖然是水泥建築,形式還是有日式風格。
舊的票價表和時刻表仍掛在站房牆上。
售票口旁邊竟然有一櫃漫畫書!
站房後面延伸的遮雨棚。
站房內部的候車空間很小,只有八張椅子。
靠近售票口這裡也擺了一排椅子。
三貂嶺車站的地址。
三貂嶺站的閉塞電路機,上面寫著「十分」。
平溪線的路牌有兩種,一種三角孔,一種圓孔,代表不同閉塞區間。
車站出來之後就是這樣一條小徑,房屋上有彩繪三貂嶺故事的圓盤。
站房另外一側有舊式柵欄。
三貂嶺站曾經有跨站天橋,這裡是當初舊天橋的遺跡。
三貂嶺站道班房,前方也有舊月台。
2017.03.12第二月台南側架起臨時月台以供8節區間車停放。
2017.03.12臨時月台和臨時遮棚。
2017.03.12八節區間車在施工期間停放在這個位置。
2017.03.12臨時月台下車的情景。
小徑走到底可以到達基隆河三號橋,欣賞火車過橋的風光。如果在橋邊通道遇到火車,真的會很震撼。
在這裡可以看到宜蘭線(右)和平溪線(左)的分歧。
柴聯通過三貂嶺隧道。
通過基隆河三號橋前的地下道,可以沿著平溪線鐵道散步,抵達碩仁國小。2017年,這一段路被加上鐵絲網。
碩仁國小已經廢校,目前是地方文史工作室,也是登山客休息、盥洗的地方。教室裡展示了一些老照片,攝於2016年7月。
平溪線列車穿越隧道進入碩仁里,攝於2005年。
左上方拱形為吊橋遺跡,攝於2005年。
鐵軌右邊的空地以前是機關車庫(也就是修理蒸氣火車的地方)、日式宿舍、煤水站和事務所,這些三貂嶺地區重要的文史建築通通被拆光。左側圍牆內是選洗煤廠,目前也沒有遺跡。
蒸氣火車煤水站,攝於2005年,現在已經灰飛煙滅,讓當地文史工作者很痛心。
這段軌道應該和煤水站有關,只是目前煤水站拆除,無法比對相關位置。
跨越樓仔溪的鐵路橋,以前這裡有一棟樓仔厝(透天厝),所以這條溪流被稱為樓仔溪。原本的透天厝現在只剩下鐵皮屋,攝於2005年。
2016年七月,跨越樓仔溪的鐵軌兩旁已經加上鐵皮。
EMU700區間車準備停靠三貂嶺站。
DRC平溪線列車停靠三貂嶺站。
EMU500區間車準備進站。
普悠瑪通過三貂嶺隧道。
舊三瓜子隧道,上面刻著「至誠動天地」。
三貂嶺瀑布群中的摩天瀑布,攝於2007年。
摩天瀑布半山腰的月眉洞。攝於2017年。
合谷瀑布,攝於2017年。
枇杷洞瀑布,攝於2017年,時值枯水期,沒有壯麗的水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