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日期:2016年4月23日
站別:招呼站
站體:平面車站
月台:二座岸式月台
台灣以「埔」這個字為地名的地方很多,「埔」是指未開墾的荒地,在漢人開墾的過程之中留下了許多和「埔」字有關的地名,頂埔就是其中一個。不只宜蘭有頂埔這個地名,土城、新竹市、竹南、中埔、草屯等地方也都有這個名稱出現。在頂埔車站附近還有一條路叫做下埔路,可以通往比較南邊的下埔聚落。
本站設於1937年,當時稱為「頂埔乘降場」,只停靠頭圍站(今頭城站)到蘇澳站之間行駛的汽油車,隔年(1938年)便因為戰爭缺乏汽油而停駛汽油車,頂埔站也因此歇業。頂埔站以南原本還有一個「二圍停車場」,距離頂埔站大約1公里,也在同一時間停用。直到1960年,臺鐵復設頂埔站,當時為招呼站,1968年升等簡易站,到了2005年又降回招呼站,沒有人看守,只有清潔人員。頂埔的舊站房原本位於鐵軌的西側,在雙軌化工程被拆除,在鐵軌的東側蓋了新站房。一般站房和鐵軌的位置都是一前一後,而這座新站房面向北部,月台和鐵軌位於它的左側而非後方,配置很特別。頂埔位於頭城市區外圍,住宅沿著公路分佈,但是並不密集,每天利用火車的人數不到三百人,所以被降為招呼站也是意料中的事。過了頂埔站一直到四城站,集合式的住宅大多分佈在鐵軌西側,而鐵軌東側則多為農田和獨棟的農舍(別墅),不知道這樣的現象式如何造成的,是水文嗎?或是其他因素?
出了車站後在四周繞繞,原本只是想拍拍街景,無意間發現一家蔥油餅,而且是類似南部口味的蔥油餅,二話不說趕緊買來吃吃看。北部的蔥油餅通常比較厚實,蔥花包在麵皮裡面煎熟,而南部的蔥油餅則是把麵團壓扁再煎熟,是我個人比較喜歡的口味。這家吃起來口感夠酥脆,大小適中,當點心吃剛剛好,下次如果經過頂埔一定會再買來吃吃看。
頂埔的站名牌不是燈箱,而是兩塊塑膠板分別掛在牆壁和欄杆上。頂埔站往北是頭城站,往南是礁溪站。
站房牆上「頂埔」兩個字也是鑲嵌上去的。
頂埔站往礁溪站方向,雙軌,前方是三和路平交道。
頂埔站往頭城站方向,雙軌,站房旁邊就是頂埔路平交道。
第一月台後方是一大片農地。
從第一月台拍第二月台及遮棚。
右側第一月台,左側第二月台,右上方是聯絡月台的天橋。
從第二月台拍攝第一月台以及站房側面。
頂埔站天橋。
從天橋拍攝整個站場。
第一月台的舊月台階梯,現在已經無法使用。
舊式柵欄上頂埔兩字依舊清晰。
從第一月台拍第二月台,後面的山還蠻漂亮的。
火車站前的頂埔路二段,通往台二庚線。
頂埔路二段的平交道。
太魯閣通過頂埔路二段平交道。
車站和月台呈現左右關係,很特的配置。
下埔路,直行就可以到達下埔聚落。
下埔路上疑似養殖用的池子,目前已經廢棄。
頂埔路二段上的一間老房子,保有三合院的格局。
台二庚線往頭城方向的街景。
好多人排隊的蔥油餅。
一球一球的麵團會先包蔥,然後壓扁再煎
成品,比較接近南部的口味,但是更酥脆。
蔥油餅旁邊的二城國小。
三和路平交道。
回到車站,入口處有紀念章。
頂埔車站站房側面,門窗都已經封閉。
第一月台南下,第二月台北上。
阿伯把環境整理得很乾淨,還好意提醒我說會有一列有貼貓的火車,很可愛,我想了一下才知道他是說Hello Kitti彩繪列車。
PP通過頂埔站。
區間車停靠頂埔站第二月台。
普悠瑪通過頂埔站。
EMU500區間車停靠頂埔站。
EMU700區間車通過頂埔站。
莒光號通過頂埔站。
貨列通過頂埔站。
電頭不知道要把R魯拉去哪裡。
月台末端封閉,要走旁邊的小樓梯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