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SC_1333.jpg

紀錄日期:2015年12月20日、2015年6月25日

站別:一等

站體:半地下化車站

月台:二座灣式月台

基隆這個地名的起源有幾種說法,有人認為來自於雞籠山,也有人認為和凱達格蘭族有關。此地原本有凱達格蘭族(Ketagalan)居住,所以「雞籠」的名稱可能是閩南人稱呼凱達格蘭族(Ketagalan)的諧音。到了清代,官府以「基地昌隆」用字較雅,將雞籠改名為「基隆」。

 

DSC_1829.jpg

終於要開始寫縱貫線了,從基隆站到松山站區間在這十幾年來有重大的改變,這段時間我剛好在北部生活,可惜的是我並沒有紀錄到他們的轉變,只留下一些片段的印像。1887年劉銘傳奏請興建台灣鐵路,基隆車站也在這個時期動工,1891年雞籠-大稻埕(台北)之間通車,基隆第一代車站正式啟用,當時的車站在現在西四碼頭附近,稱為「雞籠火車碼頭」。劉銘傳興建這段鐵路時,在獅球嶺開挖了「獅球嶺隧道」,是台灣鐵路史上第一座隧道,但是因為測量不精準,導致完工後隧道的北口比南口高出1.5公尺。更大的問題是火車從雞籠碼頭出發後就要爬上獅球嶺,行駛起來也很吃力。1895年日本人來了以後,在原址興建了第二代基隆車站,是一座木造臨時站房。為了改善雞籠碼頭到大稻埕這段鐵路,日本人在1895-1900年之間重新選線施工,廢棄獅球嶺隧道,改在現在的三坑站和八堵站之間挖了「竹仔寮隧道」讓列車通行,另外也改善鐵路路基,讓列車行駛更平順。1907年,日本人推行「市區改正」,應該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都市計畫,將車站遷移到現在的位置,並在1908年興建了第三代車站「基隆停車場」。第三代車站是一棟磚造建築,搭配馬薩屋頂,充滿文藝復興式風格,非常美麗,點這裡可以看照片。同一時期建造的車站還有台中驛、新竹驛,可惜的是第三代基隆車站早在1965年就被拆除了,兩年後第四代車站完工。雖然第三代車站被拆除,幸運的是原本的岸式月台、島式月台還有鐵鑄月台雨遮並沒有拆,能伴隨第四代車站繼續使用。這兩座月台的雨遮有集水的功能,雨水可以順著雨遮流入有雕花的鑄頭鐵管內,再從月台側面排出,而且鐵架頂部還有唐草花紋,既美觀又實用。

 

DSC_1817.jpg

四代車站正前方有一個圓環供車輛分流,剪票出口在站房右側,一出站就有許多計程車排班,國光客運站也在出口處。車站左前方則是基隆市公車站,如果沿著港西街一直走就會抵達西岸客運碼頭。和站房相連的第一(岸式)月台供南下列車使用,第二月台(島式)則是給以基隆為終點的列車停靠,兩月台之間有三股。那時基隆還有站內調車場和轉盤、洗車台,臨港線也還在運作,所以第二月台外側股道不少,也常看到調車機把列車拉來拉去。部份列車抵達基隆站放完客人以後還會往北拉過港西街平交道,停放在碼頭旁的軌道或拉回到側線,讓月台的運用更靈活,也有一些車輛會被拉去洗車線清洗。在第一月台南端還有舊的灣式月台,是以前基隆發車往宜蘭線鐵路專用的,到了八堵之後再把車頭轉向拉向暖暖,目前月台有部份空間被改建成機車停車場。

 

DSC_1849.jpg

2011年為了配合第五代車站改建,第二月台連同鐵鑄花樑雨遮被拆了,這是最令人惋惜的。目前舊站第一月台北側還有一段短短的鑄鐵雨遮,想拍照的宜盡早,以免哪天他又消失了。此外,連同外側股道、轉盤、洗車台也通通拆光,舊宜蘭線灣式月台則重新整建供區間車停靠,從此灣式月台變成第一月台,原本的岸式月台變成了第二月台。2015年6月26日,末班區間車駛離,基隆四代車站也就此走入歷史。

 

DSC_1295.jpg

基隆臨港線從基隆站延伸出去,是台灣鐵道重要的設施,許多火車都是從基隆臨港線上岸的,包含早期的柴聯和最近幾年的普悠瑪、EMU800。普悠瑪被拉進基隆四代車站時,因為月台加高工程誤差,導致列車卡在月台,臺鐵也有多人因此被懲處。早期基隆臨港線貨運繁忙,為了列車的調度共設立了五座號誌樓,所以基隆也被稱為「號誌樓的家」,可惜目前拆到剩下一座在舊站北側,而且也已經失去作用。基隆臨港線最大的特色是全台唯一的鐵公路共用隧道--復興隧道,貨列載滿貨物時行駛速度很慢,跟步行差不多,我曾在隧道口親眼目睹過,可惜當時沒有帶相機,也還沒有想過要紀錄鐵道,當我再次興起這個念頭時臨港線已經停用了,現在想起來總是覺得很遺憾。

 

DSC_1380.jpg

2015年六月底第五代車站啟用(只有北站而已),是個半地下化車站,分成南站和北站兩個出口,月台則是在南北兩站之的地下層。南站規模比較大,看起來像船頭,但是又有點圓。外表看起來使用許多鋼架和玻璃帷幕,內部的陳設則是很簡單,兩個售票窗口、三台自動售票機和一處旅服中心。剪票口上方有一個天井,天井上方搭了一座弧形雨遮,除了方便空氣對流也避免潑雨。相較之下北站的規模小多了,地表是一層樓的建築,上方則是用鋼架撐起兩層圓形透明雨遮,從北站剪票口前抬頭就可以看到類似天井的造型,也是兼顧採光和通風。此外,北站剪票口前方設立了一座裝置藝術,上面寫著「台灣鐵路縱貫線起點」,這個藝術品上下以金屬為材質,中段則是透明壓克力,但因為造型的關係,屢屢被稱為是一座大寶特瓶。南站二樓已經營運,但是一樓出入口尚未完工,必須從舊站進出,而北站則是可以通行也可以買票。南北站之間除了可以從平面道路往來,也可以從月台進出。縱貫線軌道接近基隆車站時慢慢向下潛,進站以後鐵軌位於地平面以下,但不是完全在地平線下,外面的光線還是可以透過圍牆的窗戶灑進來,這種半地下化車站應該是全台灣首見。站內有兩座灣式月台,列車出站時微微向左彎曲上坡。比較特別的是2B月台的終端止衝檔的位置比較後面,而且還有預留一段路線。原本這一段是要往北通往軍用的臨港線西四碼頭以利軍方運輸,蓋了之後軍方計畫變更,西四碼頭的鐵軌不再進入基隆站,所以就變成現在這樣特殊的景象。但也因為預留了這條路線,增加了月台長度,所以PP進基隆站時可以停放在2B月台,其他月台都無法停放。以前斑馬還有停基隆站時也是停靠在2B月台,其他月台則是區間車,往南最遠可以開到嘉義。基隆是台灣頭,也是原本對號車的發車站,但是現在大多數西部縱貫線對號車都改由七堵發車,宜蘭線列車也取消從基隆發車,所以目前只剩下六班自強號從基隆發車,五班自強號以基隆為終點。

 

L1100291.jpg

對於第五代車站的興建,我個人認為有許多值得商榷之處。首先2011年明明第五代車站已經準備要蓋了,但是為何還要花錢去拉第四代車站的皮?這是很令人疑惑的一點。第二,車站的設計是南邊一棟、北邊一棟,軌道在南北站之間,但是沒有完全地下化,所以前站後站之間無法從平面自由通行。地下化車站和平面車站比起來需要更多經費,但是如果效益和平面車站並沒有太大差異,那何須半地下化?我想了很久唯一的優點大概只有減少附近住家的噪音,但是南北站地下化區間才幾戶人家,而且大多是店面而不是住宅,何須耗費這麼大的工程?看過規劃圖以後才知道其實這樣的設計最終目的就是想把舊站房拆掉,連同周圍土地拿來都更蓋商辦大樓,換句話說就是拿臺鐵的土地來炒地皮。2014年新的市長上任後這個案子被擱置了,目前車站傾向保留,用途仍待商榷。未來忠一路會向前延伸,跨過半地下化車站的軌道與中山一路相連。再從進出站的方便性來說,以前在舊站坐火車只要一進站就可以在第一月台搭車,而現在新站尚未完工前要先從舊站走進去,爬上一個臨時搭建的鐵梯,再走過幾十公尺的走廊才會抵達南站二樓,接著又要從南站二樓下到地下樓層才能搭車,兩年之內都要忍受這樣的不便。開車接送的旅客大多會在北站進出,因為從北站進站比較方便,但是還是要從一樓走到地下層才能到達月台。近來常常會聽到所謂將鐵路立體化以促進都市縫合的說法,其實只要仔細思考就可以明白,都市縫合真的可以只靠鐵路立體化和開幾條馬路來達成嗎?鐵路是國家交通運輸的主幹,一直縮限鐵路的用路及待避空間以讓自用車行駛更加順暢,這是不是本末倒置呢?中央政府要核定這樣一個大工程前應該要審慎評估,把錢花在刀口上,不是每個地方的工程都需要做到那麼大,要從國家整體運輸利益來思考。

 

DSC_1864.jpg

小時候爸爸在基隆工作,我也在基隆出生,儘管當時印象很模糊,但是長大後對基隆車站總有一份特別的情感。當時每次返鄉都是坐平快車南下,聽爸媽說逢年過節為了搶位置,常常車子還沒停好就有很多人把行李丟進去佔位。每次坐長途火車媽媽就要準備很多吃的,因為基隆到鳳山都要八九個小時,當時也沒錢買便當,所以就會準備油飯,在車上吃起來很方便。媽媽曾說我還抱在手上時,有一次坐車太累睡著,差一點把我滾到地上去。我比較有印象的是上廁所時要經過車廂與車廂連結處,那個空隙很大,可以清楚看到連結器,對當時的我來說跨不過去,要大人抱才可以。收假要北上時爸媽會帶我們到鳳山坐車,坐過幾次以後知道平快車會往南開到屏東再北上,所以我們會先上車坐到屏東,然後在車上等列車整備後發車往基隆,這樣就不用怕沒有位置坐了。當時家裡經濟不好,連莒光號都坐不起,但是也因為這樣讓我留下了基隆、鳳山之間的平快車印象。三四十年過去,基隆、鳳山、屏東三站都已非原貌,奔馳在西幹線的平快車走入歷史,我也從幼兒變成了中年大叔,不免有歲月催人老的感慨。

 

DSC_1899.JPG

「基隆無城,呷飽就行」,反映出基隆早期就是一個過渡的城市,也因為往來頻繁的旅客,使得基隆產生許多美味小吃。這些小吃大部分隱身基隆的巷弄之間,網路上資料非常多,在此就不贅述。如果是第一次來基隆的人不妨先到廟口夜市試試,之後再慢慢去尋找巷弄美食。因為這些巷弄美食雖然吸引人,但基隆的交通狀況實在不好,單行道多而複雜,重點是很難停車。坐火車到達基隆車站或是三坑車站後,步行到廟口大約是15分鐘,這樣也可以免去找車位的麻煩。舊站前方就是基隆港,可以看郵輪,也可以看老鷹,好天氣景色不錯。如果在基隆過夜,半夜3-7點時記得到孝一路崁仔頂魚市逛逛,這裡的漁獲真的很新鮮。崁仔頂原本是旭川河的出海口,船可以從基隆港開進來,後來由於河道淤積,1979年旭川河加蓋,坎仔頂發展成魚市。「崁」指的是河邊的石階,以前漁夫把漁獲從船上搬到街上必須走石階上來,於是就稱呼這裡的街道是「崁仔頂」,久而久之「崁仔頂」就變成這裡的地名。另外,北站旁邊有一位賣燒賣和龍鳳腿的「黑輪伯」,他賣了快七十年的燒賣、龍鳳腿,現在已經八十幾歲了,是很古早味的小吃,林強也曾經寫過一首「黑輪伯仔」的歌來描述他的故事。有空到基隆,歡迎多跟阿伯捧個場,嚐嚐六七十年的老滋味。黑輪伯附近原本也有一攤好吃的胡椒餅,因為車站改建而搬遷到新生路、成功路一帶,這也是基隆的好味道之一。

 

 

2015年基隆舊站照片:

DSC_1817.JPG

基隆舊站拉皮後的樣子,站前有圓環供車輛分流。

 

 

DSC_1841.jpg

基隆舊站第一月台是由舊宜蘭線月台改建的,往南是三坑站。

 

 

DSC_1864.jpg

基隆往三坑方向,前方比較矮的橋是忠二路,比較高的是西岸高架橋,右側白色水泥牆裡面是半地下化車站的引道。

 

 

DSC_1826.jpg

基隆車站北端這條軌道通往西岸碼頭,前方建築便是基隆號誌樓。

 

 

DSC_1849.jpg

右側灣式月台,左側岸式月台。

 

 

DSC_1827.jpg

岸式月台右側原本有島式月台,還有很多軌道,也有洗車台,但為了蓋五代車站(照片右側)通通拆了,只剩一軌。

 

 

DSC_1870.jpg

列車從岸式月台離開。

 

 

DSC_1854.jpg

舊站最後的列車時刻表。

 

 

DSC_1858.jpg

舊站岸式月台南側,改建之前是第一月台。

 

 

DSC_1824.jpg

第二月台北側,前方鐵皮雨遮就是鑄鐵花樑雨遮。

 

 

DSC_1829.jpg

DSC_1831.jpg

鑄鐵雨遮鐵管底下以及上方都有美麗的造型。

 

 

DSC_1839.jpg

EMU800型區間車停靠2A月台。

 

 

DSC_1840.jpg

停靠在舊站的區間車,背景是新站。

 

 

DSC_1819.jpg

DSC_1883.jpg

舊站剪票口,旅客準備進站。

 

 

DSC_1823.jpg

車站內部有賣麵包,也有小七。

 

 

DSC_1834.jpg

月台水泥遮棚,呈現V字形。

 

 

DSC_1836.jpg

舊站港西街出口,外面計程車很多,出口右側是國光客運站。

 

 

DSC_1884.jpg

舊站售票窗口和自動售票機,左上方有列車行車資訊。

 

 

DSC_1886.jpg

從售票口拍攝大廳。

 

 

DSC_1882.jpg

舊站屋簷下,可以看到上方的燈飾。

 

 

DSC_1888.jpg

車站左前方的市內公車站。

 

 

DSC_1891.jpg

站前的圓環和天橋。

 

 

DSC_1893.jpg

舊站前方的郵筒。

 

 

DSC_1348.jpg

站房右側的國光客運月台,因為國光客運擋住新站出入口,所以以後會拆掉。

 

 

DSC_1350.jpg

國光客運售票口,旁邊有小七。

 

 

DSC_1352.jpg

國光客運候車處。

 

 

DSC_1354.jpg

中山一路地下道(鐵皮圍住的部份),以前是前後站的聯絡道,2011年已經封閉。

 

 

DSC_1355.jpg

站房牆上還有地下道指示地圖。

 

 

DSC_1816.jpg

照片左方紅色建築便是國光客運,中間偏左是車站,右側也有福和客運、首都客運的站牌。

 

 

DSC_1331.jpg

基隆關出車站往左邊直行,可以看到基隆關和海港大樓,海港大樓是基隆歷史建築之一。

 

 

DSC_1314.jpg

郵局旁邊是基隆標檢局。

 

 

DSC_1313.jpg

港西街郵局,後方就是基隆關。

 

 

DSC_1300.jpg

郵局再過去就是西岸碼頭,一條臨港線路軌會從基隆站延伸到大樓的右側,差不多就在阿伯腳底下的位置。

 

 

DSC_1299.jpg

連到西岸碼頭的鐵路就是從這裡延伸出來的,目前鐵軌已經被掩埋了。

 

 

DSC_1319.jpg

施工中的西岸碼頭,早年的一些機車頭和普悠瑪、EMU800等都是從這裡吊上岸,然後沿著路軌拉進基隆站。

 

 

DSC_1297.jpg

基隆西三西四碼頭承載著許多台灣的歷史,國民政府接收台灣、日本人離台、228事件鎮壓部隊登陸、國共戰爭失敗政府軍隊撤退等等歷史事件都在這個碼頭上演。這麼有歷史背景的一個地方,2013年基隆市政府竟然因為都市更新計畫而打算拆除他,幸好在大家的抗議聲中暫緩。奇怪的是,2014年碼頭倉庫竟然會起火,不免讓人有許多聯想。2015年新的市政團隊推翻原案,此地全區保留,令人振奮。

 

 

DSC_1287.jpg

碼頭月台目前還存在,走在上面可以遙想以前有火車經過的樣子。

 

 

DSC_1296.jpg

西三西四碼頭前的路軌有一部分還可以看得見。

 

 

DSC_1286.jpg

西岸碼頭旁的港區內也有月台和鐵軌,但是已經開始拆除。

 

 

DSC_1320.jpg

西岸碼頭前面的港口,左邊是西岸,右邊是東岸。

 

 

DSC_1321.jpg

郵輪都停在東岸,船首上方涼亭處是中正公園,左邊綠色建築是長榮桂冠酒店。基隆港東岸比較熱鬧,建築物也比較多。

 

 

DSC_1325.jpg

西岸的貨櫃起重機。

 

 

DSC_1326.jpg

歷史悠久的鐵牌,基隆港警所製。

 

 

DSC_1327.jpg

郵輪與皇冠商業大樓,基隆市最高的建築。

 

 

DSC_1329.jpg

基隆關的後門位於港邊。

 

 

DSC_1334.jpg

基隆關旁邊常有海巡艦艇和海軍軍艦停靠。

 

 

DSC_1335.jpg

許多喜好老鷹的人會到基隆港海洋廣場拍攝。

 

 

DSC_1337.jpg

孝二路旁的城隍廟,國道一號北上基隆端有兩個出口,直行到底的出口就是孝二路。

 

 

DSC_1343.jpg

車站前方忠一路的天橋,這一區也是基隆最熱鬧的地方。

 

 

DSC_1347.jpg

孝三路,有許多好吃小吃在這裡,但是很難停車。

 

 

DSC_5422.JPG

仁三路基隆廟口夜市,廟口夜市分兩區,仁三路這一區以吃的為主,愛四路那區則是一半吃的一半逛的。

 

 

DSC_5429.JPG

黃昏的崁仔頂魚市,到了半夜人聲鼎沸,叫賣聲不斷。

 

 

L1100289.jpg

2015.07.21拍攝,舊站鐵軌、電線都已經拆除。

 

 

L1100290.jpg

從新站走廊拍攝舊站,拆得一片狼藉。2015.07.21

 

 

L1100291.jpg

舊站站房還保留著。2015.07.21

 

 

L1100294.jpg

原本火車經過的空間,現在搭起臨時樓梯,照片中央帶狀部份就是半地下化車站。2015.07.21

 

 

L1100296.jpg

左側是港西街,右側機車停車場是原本臨港線的貨運月台和路軌的位置。2015.07.21

 

 

L1100297.jpg

從機車停車場拍向中山路的民宅。2015.07.21

 

 

DSC_1899.JPG

港西街的黑輪伯,請大家多捧場!

 

 

R7588460.JPG

黑輪伯旁邊就是以前的港西街平交道,供基隆站調車以及臨港線貨列使用,鐵軌原本從照片中央過來,左右有平交道柵門,現在已經拆除。20160326

 

 

R7588461.JPG

拆除的路軌遺跡。20160326

 

 

R7588467.JPG

這幾支舊電線桿是臨港線少數留下來的遺跡。2016.03.06

 

 

QD0251004.JPG

獅球嶺隧北口道位於崇德街,高度比南口高許多。2003年。

 

 

2015基隆新站照片:

DSC_1298.jpg

基隆北站,上方兩層圓形雨遮。

 

 

DSC_1303.jpg

基隆新站的北站在港西街,入口要往下走。

 

 

DSC_1305.jpg

右方是電梯和行李房。

 

 

DSC_1306.jpg

售票處旁有五台自動售票機。

 

 

DSC_1307.jpg

剪票口以及上方行車資訊器。

 

 

DSC_1308.jpg

從剪票口往上看可以看到天井。

 

 

R7588479.JPG

2016.03.06天井多了一個裝置藝術品。

 

 

DSC_1310.jpg

從車站內部往外拍。

 

 

DSC_1359.jpg

南站入口尚未啟用,所以必須從舊站進去,舊的起點木牌也從舊月台移動來這裡。

 

 

DSC_1360.jpg

上了二樓以後還要走一段很長的通道,左側可以看到舊站場一點一滴被拆除。

 

 

DSC_1364.jpg

售票處不大,旁邊有旅遊中心。

 

 

DSC_1366.jpg

站體很多鋼架和玻璃,可以看到外面的景色,中山一路出口當時還在施工。

 

 

DSC_1368.jpg

南站剪票口,行車資訊器很大,上方有天井。

 

 

DSC_1369.jpg

南站售票機只有三台。

 

 

DSC_1370.jpg

通往地下月台的扶梯,站外陸橋是中山路橋。

 

 

DSC_1372.jpg

新站兩座灣式月台,這裡是第一月台。

 

 

DSC_1373.jpg

右側牆壁上方有窗戶,光線可以透進來。

 

 

DSC_1374.jpg

1A月台出站的地方。

 

 

DSC_1375.jpg

站內的燈箱,往南是三坑站。

 

 

DSC_1378.jpg

1A月台的止衝檔。

 

 

DSC_1380.jpg

兩座灣式月台合照,中間就是被戲稱為寶特瓶的裝置藝術。

 

 

DSC_1382.jpg

2B月台往出口方向。

 

 

DSC_1384.jpg

2B月台往北方向,原本要連到西四碼頭,所以有預留路線空間。

 

 

DSC_1386.jpg

寶特瓶的特寫。

 

 

DSC_1387.jpg

DSC_1390.jpg

兩座路軌的止衝檔。

 

 

DSC_1391.jpg

區間車交會於基隆車站。

 

 

DSC_4470.JPG

停靠於基隆車站,準備再度南下的斑馬。

 

 

2017.12.24記錄:

DSC_6284.jpg

2017年10月,基隆南站廣場完工啟用,可以從孝四路進出基隆南站,而原本從舊站上二樓的臨時通道也封閉停用了,改成從一樓的聯絡道進出。未來的工程是將南站旁邊的國光客運站拆除,將忠一路延長至後站與中山一路相連。基隆南站夾在孝四路和中山一路之間,大廳北側出口的高度剛好對齊中山一路,但是南側孝四路的路基較低,所以做了一大片階梯連結南站大廳和孝四路,而大廳底下的空間成了路軌和通道。舊站前的港西街是四線道,還有很大一個圓環讓車輛分流,然而新站的孝四路只有兩線單行道,尖峰時段這裡應該會成為交通瓶頸點。南站前方的孝四路引道被拆除,客運月台也撤走,騰出空間做計程車招呼站和汽機車停車場,孝四路以前那種幽暗的感覺不見了,彷彿重見天日一般。從基隆車站啟用到南站廣場正式完工總共兩年多,這兩年多以來旅客搭車好像在進出工地一樣。這不只是基隆站的問題,近年來的鐵路工程都是先把車站開放,然後再把沒有完工之處補完,整個車站就像一個大工地,動線一直有變化,我個人認為這是對旅客的一種困擾。若能把車站整體完工後再開放,無論是對旅客的安全或舒適度都能大大提升。

 

 

以下為2017年照片:

DSC_3838.jpg

南站中山一路出口完工,大廳高度和中山一路相同。2017。

 

 

DSC_3839.jpg

DSC_3840.jpg

從中山一路出口拍攝街景。2017。

 

 

DSC_3841.jpg

南站建築,以雞籠為意象所設計,看起來也有點像船首。2017。

 

 

DSC_3846.jpg

中山一路往港西街方向。2017。

 

 

DSC_3847.jpg

中山一路往成功路的引道。2017。

 

 

DSC_3851.jpg

西岸高架道路和中山陸橋,都是基隆的地標。中山陸橋拆除日期不遠了,但是還不知道是何時。2017。

 

 

DSC_3850.jpg

DSC_3861.jpg

DSC_3866.jpg

中山陸橋相當有味道,也曾有電影在此取景,趁還沒拆除前來紀錄一下。2017。

 

 

DSC_3855.jpg

DSC_3858.jpg

DSC_3859.jpg

中山陸橋上可以看到以前的路軌、機務段、調車場用地,現在都已不存在。2017。

 

 

DSC_3863.jpg

時值普渡前夕,外地的宮廟來基隆進香。2017。

 

 

DSC_3872.jpg

DSC_6291.jpg

DSC_3873.jpg

DSC_6288.jpg

DSC_3875.jpg

DSC_6285.jpg

DSC_3876.jpg

DSC_6282.jpg

2017年南站廣場完工前後的街景比較。2017年。

 

 

DSC_3885.jpg

舊車站被塗得花花綠綠的,不知設計理念為何?與車站又有何關聯?2017。

 

 

DSC_3891.jpg

再拍幾張國光客運站,她活不久了。2017。

 

 

DSC_3893.jpg

舊站售票口現在放滿了台灣舊地圖,地板也有一張。2017。

 

 

DSC_3899.jpg

DSC_6276.jpg

舊站通往南站現在改由一樓通道,二樓的臨時通道已經封閉。2017。

 

 

R0010754.jpg

DSC_6272.jpg

DSC_3902.jpg

DSC_6279.jpg

南站一樓通道以及二樓雨遮完工前後比較。2017。

 

 

DSC_6269.jpg

舊站通往南站的臨時樓梯拆掉了,臨時通道也封閉了。2017。

 

 

DSC_3816.jpg

DSC_3823.jpg

DSC_3828.jpg

JR四國彩繪列車停靠在基隆車站。2017。

 

 

2019.01.19記錄:

L1120287.JPG

今年忠一路越過半地下化軌道與中山一路相接,基隆前後站的名詞正式成為歷史。舊站時期前站的車輛可以利用孝四路引道以及港西街通往後站,現在則是利用忠一路,看起來是比較方便一些,實際上差異並沒有很大。忠山一路拓寬成四線道後,往中山區方向行車比較順暢,但是往安樂區方向還是受限於既有道路,交通並沒有改善。或許許多人認為將鐵路立體化就是城市的進步,然而我自己的觀點是,如果只是為了讓車輛行駛順暢而強迫鐵路立體化,卻不去思考如何減少自用車的使用、增加大眾運輸的使用,甚至忽略了鐵路立體化造成的行車縮限,那反而是一種大大的退步。

 

L1110915.JPG

舊站旁的國光客運拆除了,在前方蓋起臨時站。現在許多工程講究美感,卻忽略了城市的條件以至於不實用,國光臨時站就是一個例子。雨遮蓋得漂亮但是太高又不夠寬,基隆冬天又多雨,下起大雨時根本無法遮蔽,在轉運站蓋好之前大家又只能默默忍受。

 

L1110936.JPG

原本的路軌用地被填高,讓忠一路可以與中山路相接,改變市區車流動線。右邊是新站,左邊是舊站,拍照時心裡默默回顧這幾年的變化,惋惜著未能幫舊站留下最原本的影像。

 

L1120295.JPG

2019年底舊站要被拆除了,未來這裡要蓋城際轉運站。

 

arrow
arrow

    Bronto08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