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日期:2015年11月14日
站別:三等站
站體:高架車站
月台:二座島式月台
此地區早期是原住民領地,泰雅族人稱此地「裡鬧」,是叢林的意思。明朝開始有漢人來此地居住,因為位於鯉魚山南部,所以也稱為「鯉魚尾」。車站最早設立於1910年,當時稱為「鯉魚尾驛」,後來日本人在此地設立移民村,並在1920年設立「壽區」,車站名稱也改成「壽」,據說是台灣鐵路史唯一一個採用一字站名的車站。1946年行政區改為壽豐,站名也跟著更改成「壽豐站」。
前往紀錄壽豐站時,路線已經切換成高架,站體也圍起來,無法拍到他的全貌。兩座島式月台都做了一半,剩1A和2B月台用鐵皮圍住施工。北上的車輛利用1B月台,而南下的車輛則利用2A月台,高架站好像大多是這樣的模式。站體左右兩側的高架路段已經緊貼著建築,必須拆掉車站才能連接,換句話說,站體被拆除應該是註定的了。果然,網路上已經可以看到網友貼出站體完全拆除的照片,所以這次的照片成為遺照了。看著自己拍過的車站被拆除,其實還蠻感傷的,來不及見他完整的一面,只能看著它殘破的身軀一點一滴消失。
壽豐站往南是豐田站,往北是平和站。
壽豐站往平和站方向,高架化雙線。
壽豐站往豐田站方向,高架化雙線
壽豐站的兩座島式月台各封閉一側施工,只留兩月台中間的軌道運行。
從月台上拍攝市區。
出口方向
通往月台的樓梯
出剪票口之後,可以看到車站被鐵皮圍住。
剪票入口,北上車輛利用第一月台,南下則用第二月台。
舊站體一角,壽豐兩字還在。
高架路段的鋼筋延伸到舊站體上方。
從外面可以看到高架路段已經逼近站體上方。
新舊站並存的景象。
車站外壽豐路街景。
壽豐路上的老房子,看起來很有歷史。
壽豐路旁的涵洞,前方是新的,後方為舊的。
壽豐車站北端,新高架路線後方一點點的位置,有被拆除的舊橋遺跡。
爬到舊路線上方看,碎石還在,軌道已經被拆除殆盡。
2015.07.06颱風即將登陸,提早搭車離開東部,經過壽豐時看到尚未完工的高架路段,趕緊下車拍兩張。當時並不知道壽豐會這麼快切換,沒有好好紀錄壽豐的平面路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