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日期:2016年2月3日
站別:一等站
站體:地下車站
月台:一座島式月台、一座岸式月台
此地位於新店溪、大漢溪匯流之處,早期為一河港,也是凱達格蘭族人活動之處。清朝雍正年間開始有漢人在此居住,並賣蕃薯維生,所以被稱為「蕃薯市」。當時位居大漢溪、新店溪上游的平埔族人會駕著名為「manka/vanka」的獨木舟載運貨物來到此地與漢人交易,於是漢人便以閩南語譯音稱呼此地為「艋舺」。日本人來了以後以艋舺的發音類似日語中的「萬華」(manka),便將此地改名為萬華。
車站設立於1901年,當時稱為「艋舺停車場」,位於現在的愛國西路與中華路口,1918年搬遷到現址建造木造站房,1920年更名為「萬華驛」。當時為了便利運送深坑、石碇、木柵等第的煤礦,民間單位臺北鐵道株式會社決定建造萬華到新店間的鐵路,於1921年通車。其中有一站為景尾驛,從景尾驛另外延伸出通往石碇與十五分的兩條台車線,讓山區的礦石能送出來。這條鐵路以萬華、新店為端點,在交通不方便的早期提供客運與貨運,扮演重要的運輸角色。1949年,臺鐵買下此段鐵路命名為「新店線」,營運到1965年廢止。現在捷運新店線的路線差不多和臺鐵新店線重疊,沿著汀洲路、羅斯福路南下抵達新店站,差別是一個在地下,一個在地面。1989年臺北市區鐵路地下化完工,萬華成為地下車站,站房也改建成兩棟兩層樓的鋼筋水泥建築。特別的是這兩棟兩層樓的建築底下預先建造可乘載二三十樓的地基,以作為未來開發之用,目前大樓正一層一層建構當中。當然,這也是一個BOT案,完工之後和松山、南港一樣有停車場、飯店、餐飲、百貨等進駐,也有部份樓層屬於政府機關專用。
萬華站是臺北市中唯一沒有和捷運共構的車站,但是距離捷運龍山寺站也不遠,步行幾分鐘就可以到達。萬華站前有臺北,後有板橋,使用的人數「相對」比較少,平均每日八千多人上下車。萬華車站有兩棟大樓,交二大樓在康定路以東。交一大樓在康定路以西,目前出入車站都在交一大樓,等整體完工之後應該會有許多出入口。萬華站第二月台是島式月台,提供逆行列車南下,第一月台則是岸式月台,提供順行車輛北上。由於前後都有大站,所以萬華停靠的對號車很少,大概不超過十列。
萬華算是臺北市比較早開發的地區,早期還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美稱。事過境遷,現在的萬華算是臺北市中比較不商業化的區域,也有一些當地獨特的文化,值得大家細細品味。以前想到萬華首先聯想到的就是華西街,小時候爸媽曾經帶我來這裡喝蛇湯,現在華西街變成觀光夜市,和以前的景觀完全不一樣了。車站附近值得參觀的景點有龍山寺,是國家二級古蹟,寺廟前方的廣州街小吃林立,晚上還有夜市,是個逛街的好地方。
萬華站北上是臺北站,南下是板橋站。
第二月台上的時鐘與行車資訊器。
右側第一月台是岸式月台。
液晶型的行車資訊器掛在柱子上,北上南下各五班,都是區間車。
萬華站的第一月台和行車室。
通往出口的樓梯和扶梯。
剪票口外有列車到站資訊。
剪票口位於交一大樓南側,看得出施工跡象。
交一大樓,底下兩層是原來的車站建築,上面的大樓是疊上去的,因為地基早就打好了。
左側交一大樓,右側交二大樓,隔著一條康定路。
康定路上的金義合行,一棟漂亮的洋樓,據說是賣陶瓷原料的店家。
康定路和和平西路口。
在萬華地區還是可以看到不少像百貨行這樣的老店家。
剝皮寮老街位於康定路,關於地名由來有人說這裡以前是剝獸皮之處,也有人說是剝進口的杉木皮。
龍山寺,國家二級古蹟。
龍山寺對面就是艋舺公園和捷運龍山寺站。
廣州街一帶有許多小吃,晚上還有夜市。
華西街觀光夜市,白天沒幾家有開。
廣州街以南的華西街是紅燈區,白天經過時沒什麼人影,但是我還是不敢亂拍。
大里街服飾商圈,由於鄰近萬華車站,早期這裡是台灣最早的成衣銷售批發中心,最多曾超過兩千家成衣店。
回到大里街,車站入口在交一大樓北側。
車站北側有台灣銀行。
連接兩棟大樓的鋼骨,未來應該是空橋。
艋舺大道往東的街景,以前這裡是鐵軌用地。
進站剪票口。
剪票口上方有空白的列車時刻票價表。
萬華站每天有八千多人,所以有小七也是正常的。
候車大廳和上方的裝置藝術。
通往兩月台的通道。
第一月台是岸式月台,北上使用。
月台上的浮雕紀錄著艋舺地區的老故事。
過站不停的普悠瑪,我竟然只在萬華拍到這一列車,應該是地下光線太暗讓我不想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