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日期:2015年12月20日
站別:三等站
站體:平面車站、跨站式站房
月台:二座島式月台
「山佳」這個地名來自於閩南語的「山腳」,因為此地位於龜崙嶺東南側山腳下,當地居民便以閩南語「山仔腳」來稱呼。清朝劉銘傳鐵路並沒有經過這裡,日本人來了以後將穿越龜崙嶺的鐵路改線,沿著龜崙嶺南麓修築通過此地。1903年日本人為了運送此地生產的煤礦,便在此地設立「山仔腳停車場」,1920年隨地名改為「山子腳驛」,1962年再隨著地名改為「山佳車站」。山佳站早期以貨運為大宗,運送煤礦、米糧等,車站北方還有農會倉庫遺址。隨著公路交通越來越發達,山佳的貨運量也逐漸萎縮,變成一個通勤為主的小車站。
山佳車站啟用於1903年,原址位於山佳街37號前方,是一座木造站房,1928年拆除。1930年車站於現址重修,以紅磚和混凝土為建材,日式建築為外貌,並設計了斜切角屋頂,是一座美麗的老車站。由於車站位於山腳下,路線順著山勢興建,站內的路線以及月台呈現「S」形曲線,看起來很美麗,但是站內人員受限於月台曲度看不到列車進出站,再加上龜崙嶺山壁時有土石崩塌,大大影響行車安全。有鑑於此,鐵改局將山佳站北側的路線截彎取直,並興建山佳隧道防止土石崩落,還興建了跨站式站房(2011年啟用)取代老舊的舊車站。如果在建設與古蹟保存之間能抓到一個平衡點,相信這絕對是美事一件,然而山佳站線形計畫通過於2001年,而山佳站站體、第一月台以及遮棚被指定為古蹟的時間是2002年,臺鐵以此為據向文建會提出工程申請,獲得文建會核准施工,於2009年將彎曲的第一月台打掉一部分,連同路線一起截彎取直了。提昇行車安全和行車速度悠關於國家整體建設,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是線形工程並不是不可調整的,如果我們把文物資產的保存看得和工程建設一樣重要,相信一定能有兩全其美的方法。工程可以改建,然而古蹟一旦拆除就無法回復。失去了S形月台的山佳車站就像失去了一雙腿一樣,沒有辦法呈現出整個車站的歷史背景和特色,保存古蹟應該以更宏觀的視野來看待才是。話說回來,臺鐵願意花錢整修山佳車站,讓他成為臺北、桃園之間唯一一座保有日式風貌的車站,也是值得鼓勵的一件事,只希望未來對於古蹟的保存能更嚴謹、更宏觀。
山佳車站兩座島式月台,正線位於1B、2A,方便往返樹林、桃園的列車通過與待避。整個站體以灰色系洗石子為主體,月台上的遮棚是Y字形,通往月台的樓梯兩側有大塊壓克力玻璃,呈現出簡潔的風格。站在第一月台上可以看見舊車站和舊月台正在整修,相信不久的將來可以看見他的新風貌。新的山佳車站是跨站式站房,聯絡前站的中山路以及後站的吉祥街、中和街等。走出前站可以看到新舊站並立,舊站因為整修的緣故暫時以鐵皮封閉。車站附近的路基比較高,臺鐵在車站前方設立一個廣場,利用廣場底下的空間設立了機車停車場供旅客停放。前站就像一般的市街一樣,後站則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風貌,有老屋、溪流、老樹,仲秋時節非常適合在這裡散散步。山佳站目前是三等站,只停靠區間車,2015年每天平均三千六百多人上下車,充分發揮了通勤站的功能。在南樹林站啟用以後,或許會有部份客源被瓜分掉,這要留待時間來檢驗。
2017.03.11補記
經過幾年的整修,山佳舊站終於在2017年2月18日復舊開放參觀。復舊以後的車站相當美麗,斜切角屋頂、洗石子柱和底座、水牆、木窗等等都非常到位,站房底座和牆面之間的鋸齒狀過渡也做得十分精美。候車廳內擺放紀念章、大型車票和員工帽讓旅客拍照留念,也有志工在一旁解說。長桌上有舊式台灣地圖,旁邊有舊式候車椅,呈現出濃濃的懷舊風格。票房內的木櫃也復舊完成,一旁還擺放著以前留下來的硬票櫃,還有一座製作精美的車站模型。
舊站月台往北側延伸,臺鐵在這裡設立了鐵道公園,原本想把位於板橋藝文中心的DT675(真實身份是DT670)蒸氣火車搬過來,但是在許多鐵道迷及文史工作者的勸阻之下,臺鐵終於從善如流,改成搬一組調車機和煤斗車來放,預計四月完工。DT675是相當珍貴的火車頭,和動態保存的DT668是同一型號,目前被珍藏在板橋藝文中心,並以壓克力玻璃阻隔,防止零件被竊。這樣保存完好的機車頭要搬到山佳來日曬雨淋,還冒著可能被崩落土石K中的風險,實在不是聰明的作法。山佳以前產煤,如果能找出當年拉過此地煤斗車的機車頭來放置,相信對當地人來說會更有情感,也更符合山佳地區的歷史背景。
以下為2015年照片
拍照當天,山佳站往南是鶯歌站,往北是樹林站。拍攝這張照片時是12/20,南樹林站則是啟用於12/23,臺鐵提早幾天把站名牌更新,不知道有沒有旅客因而被誤導?
樹林往鶯歌方向,前方有跨越鐵軌的陸橋。
位於第二月台南端的行車室。
山佳站往樹林站方向,雙軌,前方是截彎取直後所開闢的山佳隧道。
右側是第一月台,左側是第二月台。
整修中的山佳舊車站,這一段舊月台原本更加彎曲,為了配合線形工程而被削掉一大塊。
舊站旁邊的倉庫。
月台樓梯旁設置大塊壓克力玻璃,簡單而美觀。
彎彎的月台是山佳站最大的特色,可惜我沒有看過幾年前還存在的S形月台。
從第二月台拍攝山佳隧道。
第二月台拍攝跨站式站房和左側的舊站房。
山佳站兩座月台入口。
山佳站剪票口,上方兩座行車資訊器。時逢聖誕節前夕,車站也擺出應景的充氣老公公和雪人。
山佳站是跨站式站房,兩個出口分別通往前站中山路和後站吉祥街。
售票口在中山路出口這一端。
左側新站、右側舊站,前方廣場停放許多腳踏車。
整修中的舊站用鐵皮圍起來。
中山路的街景,商店不少,大樓也在施工中。
利用廣場底下的空間增設的機車停車場。
出站左方是山佳街,早期熱鬧的街道已被新的縣道取代。
繞過車站前的涵洞可以通往後站。
後站保有許多紅磚房,彷彿回到五十年前的景象。
河灣、老樹,呈現出古樸的美感。
後站也有集合式住宅,但是年代比較久,樓層並不高。
山佳站站場全景。
區間車停靠山佳車站。
以下為2017年照片
山佳車站復舊完成。
舊月台鋪上新地磚,高度還是比新月台矮一截。
老倉庫也被復舊了,連屋瓦和上頭的裝飾都不馬虎。
舊月台遮棚重新上漆,也換上新的鐵皮棚頂。
舊月台盡頭順著舊線蜿蜒,然而前方被打掉的這一塊永遠回部來了。
斜切角屋頂是山佳舊車站的一大特色。
舊站大廳內的售票窗口。
候車廳還保留舊式座椅。
售票口的復舊相當美觀。
供旅客拍照的員工帽和大硬票。
票房裡面有古樸的車站模型。
票房內的售票窗口、行李窗口都十分精緻。
硬票櫃就在售票窗底下,如果這裡也賣硬票,生意應該會不錯。
票房後方有拱形門,也有影片介紹,一旁的志工們親切的解說。
不論是柱子或牆壁,底座和上方之間的交界都有線條修飾。
火車造型的紅磚浮雕,大家可以來找找看在哪裡。
舊車站新風貌。為何沒有和新站一起拍一張?因為新站前面搭了大帳篷辦活動,完全把車站擋住了。
沿著舊月台往北方走,可以抵達鐵道公園。
遙想著彎彎曲曲的舊鐵道上,平快車緩緩進站。
這裡就是以後要放調車機和煤斗車的地方。
舊農會倉庫就在鐵道旁,見證過山佳車站的繁華。
幽靜的鐵道公園是散步、看火車的好地方。
黃臉800停靠在山佳車站。
舊月台的站名牌,我覺得可以做得更古樸一些,而南樹林可以改成樹林站,因為山佳舊站的年代沒有南樹林站。
新舊車站側面合照一張,發現我的GRD4送修回來以後就偏黃。
從站房通道拍攝山佳站南端。
現在在第一月台上就可以看見舊車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