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SC_9662.jpg

紀錄日期:2016年7月14日

站別:二等

站體:平面車站、跨站式站房

月台:二座島式月台

 

此地北方的山坡上有一顆大石頭,形狀像鷹一般,早期被稱為「鷹哥石」,後來名稱逐漸演變成「鶯歌石」,此地也被稱為鶯歌石莊。日本時代此地改為鶯歌莊,後來升格為鶯歌街,國民政府來了以後改制為鶯歌鎮,2010年因五都升格再改制為鶯歌區。

 

DSC_9664.jpg

鶯歌第一代車站於1901年設立在現在的鶯歌分駐所對面,中正一路和仁愛路交界之處。由於當時鶯歌往桃園的鐵路坡度很陡,1919年發生了火車車廂脫落撞進月台的事故,造成許多死傷,於是日本人將這裡的鐵路路線改成U字形,以曲度降低坡度,並於1922年將車站遷移到現址,是第二代站房。到了1966年車站改建為鋼筋水泥站房,是第三代車站;2003年跨站式站房落成,成為現在的第四代車站。四代站完工以後三代車站並沒有拆除,而是當作停車場來使用,現在變成桃園工務分駐所。

 

DSC_9621.jpg

鶯歌車站位於新北市邊界,下一站是桃園車站,平日通勤人口多,假日遊客也不少,2015年每日平均將近一萬八千人利用,是個繁忙的車站。在第一月台上可以看到第三代車站和舊月台,1A月台和舊月台之間只有一軌,第一第二月台間則有兩軌正線,而2B月台外側則有五軌。車站南方有運煤平台的遺跡,還有通往軍區的中興一號特種支線,常常有鐵道迷在此取景。站內兩座島式月台上有利用舊鐵軌當作支架的舊遮棚,也有新蓋的遮棚,都塗上亮黃色。二樓候車廳有一些陶藝品,櫥櫃中也陳列著許多茶壺,呈現出此地的產業特色。鶯歌車站的前站位於文化路,也是鶯歌早期發展的地區,出站右轉走個十分鐘就可以到陶瓷老街。後站位於建國路,雖然發展比較晚,但商業活動比前站更發達。車站站房以磚紅色為基底,前後站長得幾乎一模一樣,不太容易區別。

 

DSC_9684.jpg

提到鶯歌,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是陶藝,但是在清朝和日本時代,鶯歌的主要經濟作物是茶葉,也有生產一些煤礦,但陶瓷工廠並不多。鶯歌的陶瓷產業在1980年代前後達到高峰,後來受到大環境的影響,部分轉型做精密陶瓷或高價的精緻陶藝品,其他撐不下去的不是外流就是收攤了。目前在老街上看到的平價陶瓷大多是東南亞進口,並非鶯歌生產的。陶瓷老街上已經看不到什麼老房子,倒是文化路上有一些古蹟,目前還存的有汪洋居和蛇窯煙囪,其他如成發居、謙記商行、福德宮、農會倉庫、磚窯廠、台鐵舊宿舍等等都被拆了,甚為可惜。這些私人產權的處置方式並不受政府約束,在開發的利益吸引之下,許多古建築就這樣一點一滴消失,難免讓人有所感嘆。還沒看過汪洋居的人要趕快來看,說不定幾年後連他也不見了!

 

 

DSC_9606.jpg

鶯歌站北上是山佳站,南下是桃園站。

 

 

DSC_9612.jpg

從第一月台拍攝鶯歌站站場,第一月台偏南,第二月台偏北。

 

 

DSC_9610.jpg

鶯歌站往桃園站方向,右側兩軌是正線,左側則是中興一號特種支線。

 

 

DSC_9613.jpg

車站南側的倉庫和許多水泥枕木。

 

 

DSC_9630.jpg

鶯歌站往山佳站方向,雙軌。

 

 

DSC_9631.jpg

第二月台外側有五條軌道,遠處紅磚牆邊還可以看到運煤平台的遺跡。

 

 

DSC_9625.jpg

這裡原本應該是鐵路舊宿舍,可惜我來晚了。

 

 

DSC_9629.jpg

月台樓梯上有陶製品鑲嵌在洗石子牆上。

 

 

DSC_9633.jpg

從第二月台拍攝鐵軌和站房。

 

 

DSC_9634.jpg

第一月台樓梯下方是值班站長室。

 

 

DSC_9641.jpg

躲在跨站式站房底下的調車機。

 

 

DSC_9640.jpg

第二月台的行車資訊器。

 

 

DSC_9613.jpg

站內鐵路倉庫,旁邊堆滿水泥枕木。

 

 

 

DSC_9618.jpg

從第一月台拍攝三代車站背面,舊月台很窄,和新月台之間只有一軌。

 

 

DSC_9617.jpg

舊月台旁邊的庭園造景。

 

 

DSC_9642.jpg

二樓站房兩月台出入口之間有大型陶藝作品。

 

 

DSC_9652.jpg

DSC_9654.jpg

候車廳的櫥櫃中有許多雅致的陶壺。

 

 

DSC_9644.jpg

鶯歌站剪票口。

 

 

DSC_9646.jpg

小七位於文化路出口旁邊。

 

 

DSC_9647.jpg

鶯歌站售票處,有一些照片展示在上方。

 

 

DSC_9648.jpg

從車站圓窗可以看到一些景致。

 

 

DSC_9650.jpg

鶯歌站屋頂是格子狀設計,增加視覺的空間感。

 

 

DSC_9651.jpg

行動不便的旅客可以在電梯旁刷卡進出站,很貼心的設計。

 

 

DSC_9655.jpg

從二樓拍攝月台和路軌。

 

 

DSC_9656.jpg

左側磚紅色建築上方就是鶯歌石所在。

 

 

DSC_9659.jpg

前站文化路入口有行李房(黃衣服工作人員處),牆上還掛有馬賽克磁磚拼貼。

 

 

DSC_9661.jpg

文化路街景。

 

 

DSC_9663.jpg

三鶯桃花源的一部分,插了許多風車。

 

 

DSC_9664.jpg

鶯歌第三代車站,現在變成工務分駐所。

 

 

DSC_9666.jpg

文化路上少數存在的老房子,現在是一間藝品店。

 

 

DSC_9668.jpg

磁磚上彩繪著許多景點,但是大多被拆除了。

 

 

DSC_9670.jpg

DSC_9671.jpg

這似乎是舊窯場遺跡。

 

 

DSC_9672.jpg

日本時代的四合院,但是屋埕是私人空間,無法進入拍照。

 

 

DSC_9674.jpg

按圖索驥,鶯歌渡口就在這附近,但是已經沒有殘留任何遺跡。

 

 

DSC_9676.jpg

鐵路橋與公路橋並存於鶯歌市區。

 

 

DSC_9677.jpg

鶯歌區衛生所。

 

 

DSC_9678.jpg

三鶯之心空間藝術特區,有許多大型陶瓷裝置藝術,天氣不熱時適合走走,但是我拍照時是七月,熱到滿身大汗。

 

 

DSC_9679.jpg

跨越大漢溪的龍窯橋,造型蠻特別的。

 

 

DSC_9680.jpg

新落成的福德宮,舊廟已被拆除。

 

 

DSC_9686.jpg

福德宮旁邊原本是益成記,一間見證鶯歌繁榮的老宅,現在也被拆光光。

 

 

DSC_9683.jpg

中正路上的鐵路涵洞,一列區間車正通過。

 

 

DSC_9685.jpg

DSC_9691.jpg

汪洋居,目前是市定古蹟,也是鶯歌老街中少數比較完整的老房子之一。汪洋居是鶯歌地區第一棟洋樓,以前經營米糧生意,希望他能被妥善保存,不要像成發居一樣。

 

 

DSC_9693.jpg

DSC_9694.jpg

成發居,原為陳發先生的舊居,有五開間、四進,以前經營碾米和米糧生意。舊宅拆除於2014年,目前蓋起了大樓,只留下部分騎樓舊磚、舊柱,混以新磚整修,古蹟名存實亡。

 

 

DSC_9695.jpg

DSC_9696.jpg

烘爐窯遺址,經一位阿伯指點才找到,建築已被草木覆蓋。

 

 

DSC_9700.jpg

後火車站前方的槽化線內停滿了腳踏車,這也算是一奇景。

 

 

DSC_9702.jpg

鶯歌車站後站,和前站長得幾乎一樣。

 

 

DSC_9701.jpg

鶯歌區行政中心,位於仁愛路上。

 

 

DSC_9703.jpg

位於後站仁愛路的街景。

 

 

DSC_9704.jpg

鶯歌區農會,好大一棟建築。

 

 

DSC_9615.jpg

DSC_9616.jpg

觀音彩繪列車停靠鶯歌站,如果沒記錯,這班車應該是入伍專列。

 

 

DSC_9623.jpg

DSC_9635.jpg

中興一號特種支線從鶯歌站分歧,所以這裡也看得到一些部隊的裝備。

 

 

DSC_9636.jpg

阿福即將停靠第一月台。

 

 

DSC_9709.jpg

紅阿福,我很喜歡的彩繪列車,現在已經抓去剝皮了。

 

 

DSC_9713.jpg

這次拍攝竟然拍到莒興號的復刻版!其實是車廂調度,這兩節被貨列拉著走。

 

 

DSC_9609.jpg

停放在月台側的工程宿營車。

 

arrow
arrow

    Bronto08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