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日期:2016年8月3日
站別:三等站
站體:平面車站
月台:二座島式月台
富岡早期地名為「伯公岡」,居民以客家人為主。客家人稱呼土地公為「伯公」,在此地開墾時也興建了一些伯公廟。由於此地地勢較高,從平地看上來可以看到許多伯公廟坐落在山丘之間,於是此地便被稱為「伯公岡」。1929年日本人將這一區的鐵路改複線時在此設立「伯公岡」站,為木造站房。1955年地名改成富岡以求富饒,車站也改稱「富岡車站」沿用至今。1987年車站改建為鋼筋水泥站房,後來又加上兩片外牆和走道,變成目前的樣子。富岡車站位於楊梅區西北方,附近有許多農地,所以聚落規模不大,上下車人數每天三千多人,和楊梅、埔心相較少了許多,不過每年也都有穩定的成長。
富岡車站有兩座島式月台,第一月台外側有兩條工務用軌道,接著是兩正線兩側線的配置。後站有食品公司所設立的穀倉,所以第二月台外側有兩股供穀列、貨列使用,這次去拍照時也有看到穀列正在裝卸穀物。這些貨列使富岡站成為貨運大站,2016年的貨物進出量超過28萬公噸。富岡站是平面車站,以天橋和電梯聯絡兩座月台,月台上的行車資訊器沒有分AB側,所以正常情況下富岡的側線應該不提供客車待避,只提供工務車或貨列使用。
富岡車站的內牆貼了許多土黃色磁磚,搭配藍白色的塑膠座椅讓人感覺很清爽。兩個售票窗口通常只開一個,另有兩台自動售票機,整體來說應該是夠用的,所以並沒有被改建成跨站式站房。未來桃園捷運紅線有在此設站的規畫,到時候不知道會有什麼樣子的變化。
站房外牆也是土黃色,在改建工程中加上了兩面磚紅色圍牆在站房左右,並在右側搭了一條走廊。這兩面牆結合了雨遮讓出站的旅客不會淋雨,但也因此遮蔽了站房,多少會影響採光。車站左邊的停車場有好幾棵多綁上紅帶子的大榕樹,一片綠蔭令人心曠神怡。站前有一個小廣場,擺放了伯公的人形立牌,還有一台有趣的小蒸汽火車,增添了車站的趣味。
來到富岡車站不可錯過的便是老街和呂家聲洋樓。呂家聲洋樓位於車站前方,五開間兩層樓,無論是山牆、柱子、花草紋飾都完整保留,實屬難得。最特別的部分是正中央的圓頂室,以前的老屋很少有這樣的設計。沿著中正路往前走,和信義街交叉口有一間福德宮,富岡老街就位於此處。一整排紅磚建築配上拱廊,如果不是路邊停了太多汽車,還真的讓人有回到數十年前的錯覺。老街上有許多商家仍在營業,有小吃,有印尼商店,有診所,沒有濃厚的商業氣息,多了一些在地的純樸感。富岡站有捷運共站的計畫,未來人潮會更多,然而這樣純樸景觀還能保留多久?還是趁現在能欣賞時趕快多拍些照片吧!
富岡站北上是楊梅站,拍照當時是2016年,南下還是北湖站,現在已經變成新富站了。
富岡往楊梅方向,第一月台北側有行車室,和月台分離,高度也比較低。
富岡站往新富站方向,月台南側有加長。
行車室特寫。
右側第一月台,左側第二月台。
Y字形月台遮棚底部漆上藍色,正線位於兩月台之間。
第一月台旁停放了許多工程宿營車和維修車。
由南往北拍攝富岡站。
第二月台外側的聯華公司穀倉與富綢公司貨列專用側線,拍照當日裡面有在運作。
廠區內正在裝卸貨物,揚起不少粉塵。
連接空橋與月台的樓梯。
空橋上以不鏽鋼板和鐵絲網遮蔽。
空橋上拍攝富岡站北端,八條軌道都入鏡了。
空橋上拍攝富岡站南端。
站房背面,靠近站房兩股是工務用鐵軌。
富岡站兩個售票口,兩台自動售票機。
候車廳的椅子不少,空間乾淨清爽。
剪票口與行車資訊器。
車站左側有許多大榕樹,一整片樹蔭可以乘涼。
位於車站外的造型蒸汽火車。
富岡站站房外新建了兩面牆,上方加裝雨遮,有好有壞。
車站右側的成功路。
富岡車站全景,後方是聯華食品的穀倉。
呂家聲洋樓,也是富岡的地標。
山牆上的裝飾十分精美。
正中央圓頂室設計也非常特別,搭配下方石柱更具特色。
窗台上方有美麗的紋飾。
過了呂宅往前走可以看到一排紅磚樓。
中正路和信義街口有一間福德宮,兩側都是老房子。
信義街也是老街的一部分,保留了老屋與迴廊。
這裡的房子雖然沒有呂宅精美,但也散發著古樸的氣息。
福德宮對面的街口。
福德宮與老街合影,但是車子實在多了點。
有的老屋還保留磚瓦屋頂。
富岡派出所位於富源街。
郵局位於中華街上。
中華街街景。
這應該是台鐵的倉庫租給私人使用。
車站旁的白色建築是焊軌基地。
成功路上這棟建築是以前的永昌碾米廠,客家人稱呼碾米廠為「磐間」。富岡早期有許多碾米廠,目前只剩這間沒有拆除,二樓屋頂已經塌陷,窗戶旁還有美軍軍機掃射的彈孔。
車站左方空地的舊水井重新整修。
鐵路局專案工程處富岡機電所也位於車站旁邊。
車站旁的舊倉庫。
北上莒光號通過富岡車站。
北上區間車停靠富岡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