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SC_7169.jpg

紀錄日期:2019年1月25日

十字路車站以上的路線因為受到選線和地形的影響,坡度相當陡峭,又沒有足夠的空間可以迴旋,所以便設置了分道讓列車可以變換方向、快速上山。分道是正線進入站場的折返式車站,阿里山林鐵共有五個分道,分別是位於屏遮那和二萬坪之間的第一分道和第二分道,另外還有第三分道(神木車站)、第四分道(阿里山車站)和第五分道(沼平車站)。列車進入分道時必須停下來,再由反方向行進,這種之字形進退方式就好像火車碰到山壁而停止一樣,所以也有人用「火車碰壁」來形容這樣的景象。列車從屏遮那上山,通過第一分道、第二分道和49號隧道以後,就可以抵達二萬坪車站。

 

DSC_7159.jpg

離開屏遮那以後,我沿著鐵路往第一分道車站前進,沿路大多是年輕的人工林,偶爾會發現一兩棵沒有被砍伐的巨木。第一分道車站附近沒有產業道路,是個開車到不了、甚至是無法靠近的車站,要抵達這裡不是坐火車就是沿著鐵路走進來。目前十字路到第一分道之間尚未通車,不用擔心會遇到火車,但是還是可能有施工用的馬達巡道車通行,靠邊行走會比較安全。走個半小時左右會發現右手邊有一條鐵路斜下來,那是上山的正線,兩條鐵路交會處就是第一分道車站。站場內有分岔出另一條側線,讓列車可以在此站交會待避。轉轍器旁有鐵皮看柵工房,前幾年放在這裡的站名牌現在已經消失了。第一分道設站於1912年,日治五萬分之一地形圖中標示為「だいいちすゑっち」,だいいち是第一的意思,すゑっち是switch,可以翻譯成道岔,這種用平假名標示外來語的現象現在很少見。到了國民政府時期改站名為第一分道,一直沿用至今。設站在此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調度及切換,讓列車可以順利的上下山,所以此站設有站房,早期也有站務員駐守,廢站以後就由列車長來進行切換的工作。

 

DSC_7179.jpg

在網路上瀏覽時所看到的第一分道站房非常破舊,但是當我到達現場時發現站房已經整修過了。站房屋頂是歇山頂形式,63公里的舊里程碑仍然立在站房旁,牆面以黃色為主、灰色為底,還設置了廁所和洗手台,但是並沒有沖水設備,所以無法使用。站房上並沒有寫出站名,門窗都緊閉著,不知道裡面整修成什麼樣子。照片中橘色垃圾同右邊原本有一戶民宅,現在已經不見蹤影。此站廢站年份不詳,自八八風災之後車站便停駛,直到2017年7月才有郵輪式列車通行,但不知是否復站。如果想要參訪第一分道,在暑假期間搭乘郵輪式列車前往也是很不錯的選擇。

 

DSC_7166.jpg

目前除了郵輪式列車以外,並沒有正班車停靠第一分道,所以上下車階梯也隨意擺放,看不太出哪條才是正線,轉轍器是開左邊靠近站房那一股。第一分道距離屏遮那2.2公里,高度爬升116公尺,換算坡度為52.72  ,確實比十字路以下的坡度都還要陡,這是為了節省經費、縮短路線而造成的結果。雖然利用分道有上述的優點,但是列車的運量、運能會受到坡度和站場大小的限制。不過也因為分道的設置,讓阿里山林鐵具備了登山鐵路五大工法其中的四項:之字形路線、Ω形彎道、螺旋形路線和特殊的登山火車,使得這條路線更加珍貴。

 

DSC_7274.jpg

離開第一分道後往上坡路軌一直走,走個半小時會看到左側有一條鐵軌斜下來,而且道渣比較新,前方交會處就是第二分道。第二分道也設站於1912年,但是很早就廢站,廢站年份不詳,也不知道早期是否有站房。第二分道站場空間狹小,所以只能設一條軌道,沒有交會功能。和第一分道比起來這裡更偏遠也更陰暗,列車進站後轉換方向繼續上下山,應該不會有一般旅客在這裡上下車才是。

 

DSC_7337.jpg

從第二分道往上再走二十分鐘,就會看到48號隧道,這是阿里山林鐵本線最後一個隧道。它是一個Ω形路線的隧道,也是曲半徑最小的隧道,早年木材要運送下山時若能通過這個隧道,就可以通過其他的隧道。列車通過這個Ω形隧道兩端時繞了180度,所以行進方向相反,讓列車不用透過分道就可以轉向,這也是登山鐵路有趣之處。通過這個隧道以後,距離二萬坪就不遠了。從阿里山青年活動中心往屏遮那、第一分道再回到二萬坪,是一條O型路線,適合喜歡登山、喜歡鐵道的民眾行走。想要探訪的朋友不妨利用全線通車前來走走,相信會有豐富的收穫,也請記得避開郵輪列車的行車時段。

 

 

2019年第一分道、第二分道照片:

DSC_7109.jpg

出46號隧道東口後,往第一分道前進。

 

 

DSC_7110.jpg

路旁還保留舊式水泥里程碑,鐵軌上因為許久沒有列車行駛,長了很多草。

 

 

DSC_7112.jpg

鐵軌兩旁的樹都是砍伐後新造的人工林,偶爾有一兩棵巨木出現。

 

 

DSC_7116.jpg

鐵道配樹林,別有一翻美感,台灣只有在阿里山林鐵才看得到這樣的景象。

 

 

DSC_7121.jpg

某些路段旁邊有鋼梁支撐路基,減少路基的滑動。

 

 

DSC_7126.jpg

47號隧道西口,隧道長度只有45公尺。

 

 

DSC_7129.jpg

47號隧道東口。

 

 

DSC_7130.jpg

過了47號隧道就抵達56號橋,看起來像是整修過不久的橋樑。

 

 

DSC_7134.jpg

從56號橋這裡看塔山的景象。

 

 

DSC_7137.jpg

56號橋東端。

 

 

DSC_7140.jpg

過了56號橋會出現溫帶林和暖帶林的分界,這裡的海拔是一千八百公尺,也是林相分布的過度帶。

 

 

DSC_7141.jpg

57號橋底下的水泥橋墩相當粗壯,這裡應該常有土石流吧!

 

 

DSC_7144.jpg

57號橋東端。

 

 

DSC_7146.jpg

看到這顆大石頭,表示第一分道快要到了,

 

 

DSC_7152.jpg

右側有一斜坡,那就是上山的路線,高低落差很明顯。

 

 

DSC_7154.jpg

兩條路線準備交會。

 

 

DSC_7157.jpg

終於抵達第一分道車站了,里程63公里。

 

 

DSC_7159.jpg

進站前左側有看柵工房,進站後路軌分成兩股,轉轍器開左邊,站房也在左邊。

 

 

DSC_7160.jpg

來張轉轍器特寫。

 

 

DSC_7163.jpg

第一分道車站後方山壁上隱約可見眠月線的明隧道。

 

 

DSC_7167.jpg

這裡也可以欣賞塔山,角度不同,美感也不同。

 

 

DSC_7169.jpg

站房已經整修過,看起來蠻新的。

 

 

DSC_7172.jpg

站房旁邊的里程碑還在,此站位於63公里處。

 

 

DSC_7173.jpg

鐵軌末端藏身於荒煙蔓草中,難以找尋。

 

 

DSC_7177.jpg

從鐵軌末端往外拍攝第一分道站的站場。

 

 

DSC_7180.jpg

站房旁邊竟然有西瓜,原來這麼冷的地方也長得出西瓜。

 

 

DSC_7182.jpg

里程碑和站房合照一張。

 

 

DSC_7184.jpg

舊的止衝擋被丟在站房後方路軌旁邊。

 

 

DSC_7185.jpg

太久沒有人搭車,階梯也移位了,需要整理一下。

 

 

DSC_7186.jpg

這裡的鐵軌竟然長出木耳啊!

 

 

DSC_7202.jpg

從第一分道出站,右線下山、左線上山,高低落差很明顯。

 

 

DSC_7204.jpg

DSC_7207.jpg

期待全線通車,再度看到列車在此折返。

 

 

DSC_7210.jpg

從上山正線回拍攝,左線是下山正線。

 

 

DSC_7211.jpg

往第二分道前進,右邊有一根很高的電線桿。

 

 

DSC_7215.jpg

DSC_7221.jpg

第一分道和第二分道間有些路段比較危險,這段區間會以橘色和綠色圓形標示,區間內速線12公里,橘色代表危險路段開始,綠色代表結束。

 

 

DSC_7220.jpg

軌道旁有一些樹墩,可以坐著休息一下。

 

 

DSC_7229.jpg

樹林間的光影灑落在鐵軌上,景色相當令人著迷。

 

 

DSC_7237.jpg

58號橋使用塑木枕木,比一般枕木耐用,也不用常常更換。

 

 

DSC_7242.jpg

58號橋東端。

 

 

DSC_7245.jpg

DSC_7246.jpg

DSC_7247.jpg

59號橋,上圖西端,下圖東端,也是使用塑木枕木。這幾座橋底下都有防墜網,讓道班施工時更加安全。

 

 

DSC_7257.jpg

DSC_7260.jpg

DSC_7264.jpg

60號橋,上圖西端,下圖東端,這座橋使用一般枕木。

 

 

DSC_7265.jpg

DSC_7266.jpg

DSC_7267.jpg

61號橋短短的,以水泥柱支撐,橋附近有展望。

 

 

DSC_7269.jpg

過了61號橋會有一個「擴大物淨空不足」的立牌,左前方隱約可見鐵路路基,前面就是第二分道。

 

 

DSC_7273.jpg

接近鐵軌匯集處的左側有水土保持工程。

 

 

DSC_7274.jpg

上山路線的道渣比較新。

 

 

DSC_7275.jpg

第二分道路軌彎彎的,看不到底,和第一分道不同。

 

 

DSC_7276.jpg

鐵軌旁有警示標語,讓工作人員提高警覺。

 

 

DSC_7278.jpg

第二分道只有一個轉轍器。

 

 

DSC_7281.jpg

轉進來以後,裡面還有一段路軌。

 

 

DSC_7285.jpg

走到底終於看到路軌盡頭的止衝擋,後方還壓著一顆大石頭。

 

 

DSC_7290.jpg

從第二分道終點往外拍攝,許多樹木都長了青苔,顯示出這裡蠻潮濕的。

 

 

DSC_7296.jpg

左線下山、右線上山。

 

 

DSC_7299.jpg

這裡的里程是64.5公里。

 

 

DSC_7304.jpg

越往上走,高度落差越大。

 

 

DSC_7307.jpg

DSC_7308.jpg

第二分道往上走,首先遇到62號橋。

 

 

DSC_7310.jpg

年輕的樹林雖然沒有神木壯觀,但仍是一片綠意盎然。

 

 

DSC_7311.jpg

DSC_7313.jpg

DSC_7316.jpg

63號橋只有7.5公尺,站在橋上可以看見相當漂亮的景致。

 

 

DSC_7320.jpg

繼續走到65公里處。

 

 

DSC_7323.jpg

左方有一棵沒被砍伐的巨木。

 

 

DSC_7334.jpg

65.5公里處,左右兩側的山壁漸漸高起來。

 

 

DSC_7337.jpg

48號隧道,阿里山林鐵本線最後一個隧道,是個Ω形隧道,讓列車繞180度轉向前進。

 

 

DSC_7338.jpg

48號隧道也是阿里山林鐵中曲度最大的隧道,只要木材可以通過這個隧道,就可以運送下山,也就是「頭過身就過」的概念。

 

 

DSC_7339.jpg

48號隧道東口。

 

 

DSC_7344.jpg

DSC_7346.jpg

64號橋,仍使用一般枕木。

 

 

DSC_7352.jpg

66.5公里附近有一間小屋。

 

 

DSC_7358.jpg

經過小屋往上走幾分鐘,二萬坪就要到了。

 

 

DSC_7362.jpg

看到二萬坪了,從阿里山青年活動中心下方的岔路出發,經過屏遮那、第一分道、第二分道抵達這裡,大約花了四個小時,是很適合健行的路線。

 

arrow
arrow

    Bronto08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