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日期:2016年12月25日
站別:二等站
站體:平面車站
月台:一座島式月台、一座岸式月台
此站成立於1922年,當時稱為甲南車站,意為大甲溪以南的車站,舊地圖標示為かふなん。清朝及日本時代初期這裡的地名都叫做水碓,而甲南這個名稱是日本人修築海線後才出現的。
1938年,日本人公布了一份中部築港計畫,希望將梧棲建設為大港口,1939年定名為新高港計畫。1941年更進一步公布新高市建設計畫,希望將龍井、梧棲、大甲、沙鹿和清水等整併成一個工業大城。為了達成這個目標,日本人先規劃出一條由甲南經梧棲港到龍井的鐵路,這條鐵路與縱貫線結合成環狀,除了築港時期可以運送建材,梧棲港完工之後也便於運送港口的貨物。1940年甲南到梧棲的鐵路開通,但1949年卻因築港工程停頓而拆除。1974年國民政府推動十大建設,為了建設台中港,這段路線又重新鋪上鐵軌以利於築港,命名為台中港工程局線。1976年此線更名為台中港線並移交台鐵經營貨運,設有辦理貨運的台中港車站。1985年台中港車站降等為台中港貨運辦公室,甲南站則改名為台中港車站,兼辦客運與貨運。至於梧棲往龍井的鐵路因二戰時資源短缺而未完成,國民政府也沒有持續此項計畫。
在蘇澳臨港線、基隆臨港線和高雄臨港線陸續斷軌後,台灣僅存花蓮臨港線和台中港線以鐵路連接港口。花蓮臨港線的業務主要是運送水泥,而台中臨港線則有煤礦和穀物的運送。煤礦從台中港卸下之後經由台中港線拉往龍井儲煤場,再運送往九讚頭、林口發電廠及深澳發電廠,而如今九讚頭和林口的煤礦改以公路運送,深澳發電廠拆除尚未重建,即使重建也不太可能再以鐵路運送,故台中港線的煤列已消失。穀物則是送往北部的食品工廠或是飼料廠,像富岡站就常常看得到。基隆臨港線斷軌後,台中港線也開始接收新的火車進港,例如2015年的增購普悠瑪,而未來台鐵新的列車也有可能從此地運送。客運方面,台中港車站是唯一有辦理客運的「港」字輩車站,只停靠區間車,另外兩站花蓮港站和高雄港站都只有貨運業務。即便如此,由於此地的聚落不大,海線區間車班次又少,平均每日客運人數雖逐年增加,但還是不到一百人,據說只有在媽祖繞境時才會有人潮。
第一次從台中港車站下車,原本想要慢慢拍攝,但站內人員忙於調度,怕遊客在站場內發生危險,便頻頻以哨音催促我離開,我只好先上天橋出站。從天橋上可以清楚觀察台中港車站的股道配置,東側兩股是縱貫線,西側五股是貨運線,最西側彎曲出站的便是台中港線,照片上方跨過站場的高架公路是國道4號。
台中港站原本是木造站房,現在的鋼筋水泥站房啟用於1987年,內部空間不大,候車座位也不多,不過這裡本來就沒什麼人搭車。行李窗口已經被封閉起來,剩下一個售票窗口,上方的窗戶可以增加採光,整潔度與明亮度都還算不錯。售票窗口上方除了時刻表和票價表,還有中山路上的公車資訊,方便民眾轉乘。
出站走到中山路右轉,陸橋左側可以拍攝臂木號誌和台中港線。台中港線並未電氣化,以柴油機車頭拉列車進出。臂木號誌至今仍在使用,這個角度看是背面,另一邊是正面,這支是進站號誌,站房旁還有一支出站號誌,指示桿斜下表示列車可以通行,打橫則表示禁止進入。台灣許多路線原本都有這樣的設計,現在大多改為ATS,縱貫線上僅存台中港站仍在運作。我在這裡等了一段時間仍沒有看到列車,之後還有其他行程要跑,所以沒有繼續等下去。在月台上等區間車時台中港線的列車也緩緩駛入,忽然覺得自己應該在陸橋上待久一點才是。
利用等待列車的空檔趕緊拍攝站場,台中港站第一月台是島式月台,第二月台是岸式月台,客運列車只會停在兩月台間的軌道,島式月台的另一側是給貨運列車待避用的。另外很特別的一點,這裡的列車是靠右行駛,因為清水南、大甲北是單線,而清水、大甲之間是雙線,以路線配置來看靠右行駛比較順,不用通過轉轍器,所以才會形成這樣的景象。話說海線早該要雙線化了,但是確實不需要立體化,一來是班次不多,二來是立體化的興建、養護成本都非常高,實在無須打腫臉充胖子。第一月台與站房之間有五股,是給貨運列車使用,站內以天橋聯絡站房與月台,雖然沒有電梯,但是月台上有升降裝置以利行動不便的旅客進出。
第一月台明顯可見墊高的痕跡,基座是卵石堆砌而成。月台上的候車室是W形屋頂、黃色啞鈴塗裝,讓人聯想到早期的莒光號,只是顏色不相同。海線的候車室很實用,天候不佳時可以在裡面遮風避雨,彌補了車班較少的缺憾。
這次在台中港車站拍得很倉促,也沒有拍到列車通過臂木號誌,近期要找個時間去好好補拍。此外,在地圖上發現台中港線和61快速道路交界處已鄰近高美濕地,台鐵有沒有可能在此線設站加開觀光列車?假日時高美濕地人滿為患,公車也不多,鐵路的運量是可以期待的,甚至可以將梧棲港到龍井的未成線打通,變成一條海港觀光支線!只是連高雄臨港線都晚景淒涼了,我這樣會不會想太多?
2016年台中港車站照片:
台中港站往北是大甲站,往南是清水站。
左側第一月台是島式月台,右側第二月台是岸式月台,兩月台都有候車室,第二月台的候車室沒有彩繪,屋頂也與第一月台不同。
台中港站往清水站方向,雙軌。
車站後方有一大片農地,遠處是國道4號與國道3號的交流道。
台中港站的天橋。
從天橋上可以很清楚的觀察站場。
車站大門口是甲南路。
候車廳座椅並不多,整潔度還不錯。
檢票口上方沒有行車資訊器。
站房旁有兩隻閘柄,這是控制臂木號誌用的,紅色朝下表示可以通行。台中港站的臂木號誌有2支,出站號誌在站房左側,進站號誌在路橋底下。
走甲南路至中山路右轉,跨越軌道的陸橋左側可以拍攝台中港線和進站臂木號誌。
中山路往南的街景。
\
大甲出芋頭,甲南也有很多芋頭。
還沒走道盡站臂木號誌處,柴油車頭就已經開走了。
右側高架是國道3號,左側高架是國道4號,車站就位於國道4號西端出口附近,開車來很方便。
進站號誌斜下,表示列車可以駛進車站。沒有等到列車進來其實有點可惜,畢竟要拍攝台中港線的列車也不是那麼容易。台中港線沿著臨港路往南延伸至梧棲區,中途有多條分岔,下次應該安排時間好好記錄下來。
回到車站的天橋上再拍幾張,這裡的風景不錯。
兩月台的候車室造型、顏色皆不同。
從天橋拍攝站房背面。
第二月台候車室內部,屋頂是斜的。
從另一個角度拍攝台中港站站場。
貨列進來了!照片左側有出站號誌,但是只拍到頂部,出站號誌打平表示列車不能出站,以此控制列車的進出。
台中港站往大甲方向,雙軌。
北上區間車停靠台中港站第二月台,列車行駛方向是靠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