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日期:2016年10月9日
站別:三等站
站體:平面車站
月台:一座島式月台
龍井地區原本為拍瀑拉族水裡社的領地,清朝乾隆年間漢人向族人購地墾殖,在此建立了「茄投庄」。這一帶有一口泉井,旁邊的石頭看起來像龍的眼睛一般,而且出水量多、水質良好,被稱為龍目井。日本人來之後將此地劃為塗葛堀支廳,1920年進行行政區變更時便取龍目井頭尾二字將此地更名為「龍井庄」,於是龍井這個地名便沿用至今。
龍井車站設立於1920年,是海線中的小站,附近的聚落大多位於鐵路東側,規模也不大,所以客運人數一直不多,因此70年代由三等站降等簡易站。1981年龍井儲煤場設立於車站南端,於是龍井站又升等為三等站,這也是龍井站最輝煌的時期,因為林口發電廠和深澳發電廠所需要的煤礦先從台中港下船運送至此地儲存,在儲煤場裝卸後轉往林口線和深澳線,使得龍井站每日有38000噸的貨運量,是台鐵海線貨運冠軍站。然而2007年深澳發電廠除役,2012年林口發電廠所需的煤礦改由台北港下船,失去運煤功能的龍井站也就褪下它的光環。2016年紀錄時龍井站每天有820人進出,較前幾年少了一些。
龍井車站在改建之前長得和大肚站很像,2010年改建後則以藍、綠兩色運用在不同區域,一些柱子上還有小花彩繪,讓車站看起來比較繽紛。原本龍井站的乘客需要經由站務員指示從站房跨越鐵軌上月台,天橋蓋好以後此景已不再。龍井站只有一座島式月台,並沒有標示出AB側,讓我覺得有些疑惑,是否單軌區間的車站月台都不分AB側呢?車站南北都是單線,正線在靠近站房這一側,如果沒有交會待避的情形,火車都會停靠在這裡。
雲從龍、風從虎,車站內外都有像這種藍底白雲的圖案,和龍井這個名稱互相呼應。站房內一個售票口和一台售票機,上面掛著越來越少見的舊式時刻表、票價表,讓改建過的車站中還是透露出傳統的台鐵味。
龍目井位於車站東北邊,龍泉岩清水祖師廟旁,距離車站大約十分鐘步行路程。目前龍目井已經改建過,以砌石、地磚等設施圍起來,不太容易想像以前長什麼樣子。井的後方有一棵大榕樹,但是整顆頭都快被剃光了,有點可惜。附近巷弄內還有一些三合院、土角厝,在此散步給人一種懷舊的感覺。
2016年龍井站照片:
龍井站往北是沙鹿站,往南是大肚站。
龍井站往大肚站方向,前方是台一線高架橋,遠方左岔的鐵軌原本通往龍井儲煤場,目前儲煤場已經拆除。
龍井站往沙鹿站方向。
遮棚的柱子上以及電燈腳座都有彩繪,讓車站色彩繽紛。
站房、天橋與月台合照一張,靠近月台的鐵軌是正線。
候車廳內有彩繪,行車資訊器左右各一座,大部分都只亮左邊,因為左邊是正線。
龍井站的庭園造景,後方的道班房也有漂亮的彩繪。
月台候車室以黃底塗上藍啞鈴造型,遮棚則是綠色的雁形。
往北拍攝龍井站站場,整個車站大多以藍、綠為底色,搭配各種植物或雲朵的彩繪。
原本可以直接穿越鐵軌搭車的空間已經封閉,現在必須走天橋。
遮棚柱子結合座椅的功能,滿有設計感的。
這間不知道是不是宿舍。
從天橋上可以看到,遠處的鐵軌都匯集成一線。
天橋以鋼柱和沖孔版建造。
站內的各種站名牌也很有趣。
龍井站剪票口。
站房內部以藍色為底色,牆上有列車資訊及公車資訊,也貼了龍井的歷史沿革給旅客看。
大門口的地磚上有火車造型,很特別。
站房特寫,右側窗口是貨運辦公室。
不知何故龍泉街被阻隔,汽車無法通行。
龍新路、沙田路口的街景,這一帶應該是附近最熱鬧之處。
龍泉國小就在龍新路旁。
國小旁邊的街景。
郵局在國小對面。
通往龍目井的巷道。
找到龍目井了,可惜大肆整修以後失去了古樸味。
井的旁邊是龍泉岩清水祖師廟。
這附近還有廢置的土角厝,不知如今是否安在。
龍井只停靠區間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