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日期:2015年11月15日
站別:二等站
站體:平面車站
月台:二座島式月台
雙溪是地名,也是河川名。牡丹溪和坪林溪匯流之後稱為雙溪(河川名稱),然後往福隆方向出海。也因為此地有兩條河川匯流,所以被稱為雙溪(地名)。在沒有鐵路的年代,台北的旅客要往返宜蘭必須先從艋舺搭船或步行到暖暖,再從暖暖進入瑞芳、猴硐,翻越三貂嶺抵達雙溪,然後再從雙溪經由草嶺古道抵達宜蘭,所以雙溪從清朝起便是淡蘭古道必經之處。而翻越三貂嶺或草嶺古道不太可能背負太多貨物,所以大宗貨物還是要倚賴河運。當時的貨船從福隆逆流上到遠望坑渡口之後,便換小船將貨物載到「頂雙溪渡口」,也就是現在的雙溪區長安街尾之處,因此雙溪是個水陸轉運中心,在當時的地位相當重要。此外,在日本人統治時期雙溪便開始開採煤礦,甚至還開採汞,為台灣少見的礦產。
車站設立於1923年,當時稱為「雙溪停車場」,隔年(1924年)改名為「頂雙溪驛」,直到1967年才又改回「雙溪車站」。和礦業興盛的時期比較起來,雙溪的人口已經外流許多,但是每天仍然有將近兩千人上下車,以「鄉」的車站來說應該算很多人了!站房是鋼筋水泥建築,完工於1978年,因為軌道路基比站房高一些,所以站房內通往月台的通道和台東車站一樣是平的,到月台以後再爬樓梯上去,而站外則有地下道可以聯絡前後站。雙溪站往牡丹站是個大陡坡,以目前的列車動力來說足以應付,但是仍然有一台機車頭亭駐在站內,萬一列車動力不足可以掛補機用。雙溪站有兩座島式月台,靠近站房的地方還有一座貨運月台,順行車輛大多停靠在2A月台,而逆行車輛則大多利用1A月台。正線在第一月台兩側,側線數量很多,可以想見全盛時期的貨運盛況。雙溪站的遮棚也是宜蘭線上常見的T字型,方頂圓柱加上綠磁磚,辨識度很高。11月前往拍攝時,站體外面正在裝設新路燈,第二月台南側也在進行月台加長工程,以便停放比較長的對號車。在第一月台上可以看見值班站長室,它蓋在和路基一樣高的位置,和站房是分開的,這樣值班站長就不必一直上上下下,比較能掌握列車動態。
走在雙溪街上可以看到許多透天厝,店面的種類也很多元,反映出它曾是個貨物轉運點。走進長安街、泰昌街、和平街一帶,則可以感受老街的風情,若再走遠一點,一些老房子至今仍被保留下來,像是連舉人古厝、莊貢生古厝、百年教堂、打鐵鋪等等,我還沒有一一探訪,留待下次造訪時補拍。
2016年5月12日補記
這次來雙溪補拍雙溪老街、雙溪隧道還有頂雙溪渡口遺址。已經來過雙溪很多次,還是很喜歡這裡,有點熱鬧又不會太熱鬧,離開街區就可以享受寧靜。在補拍的過程發現了一間名為「東和戲院」的舊戲院,據林益和堂的老闆表示戲院以前很熱鬧,二樓還有旅館,只是目前剩下斷垣殘壁,有時會有人在那邊辦活動。在雙溪街上走走晃晃,能有新的發現,心理很高興。
雙溪站北上是牡丹站,南下是貢寮站。
雙溪站往牡丹站方向,兩條正線通過第一月台兩側。
雙溪站往貢寮站方向,兩條正線通過雙溪隧道。
二A月台比較不常用,從軌道可以看出來。
停放在雙溪站的補機,當天的值日生是E307。
值班站長室旁邊有貨運月台。
從第一月台拍攝第二月台,標準的宜蘭線遮棚,「雙溪」兩字是塑膠牌。
這些應該是工務段在使用的。
從第一月台拍攝雙溪站。
前方是值班站長室,後方是站房。
站房後方有一個廢棄的燈箱,旁邊的雨遮走廊可以上到值班站長室。
進站以後可以走平面通道通往月台。
第二月台正在施做加長工程。
雙溪站剪票出口。
雙溪佔有一個售票窗口,兩台自動售票機。
另一側的候車廳百了四排座椅。
雙溪站大門口。
剪票口上方有兩座行車資訊器。
車站右側有雙層的單車停車棚,近年來雙溪一直在推動低碳旅遊,成效不錯。
聯絡前後站的站外地下道。
車站外面正在樹立新的路燈,也有其他工程在進行。
從新基大橋上拍攝牡丹溪。
102線道繞過雙溪市區。
中華路街景,路上有許多透天厝,商店種類也很多。
以下照片攝於2011年。
台2丙線上拍攝的雙溪和鐵路橋。
雙溪區消防局。
隱身巷子裡的紅磚建築。
這家人正在曬瓠瓜!
有些商行會把店名設計在門楣上。
位於太平路上的打鐵鋪已有百年歷史,在農業逐漸沒落的現代,買這種農具的人應該越來越少了。
靠近雙溪老街的巷子,當時對雙溪老街沒有概念,所以也沒有詳細紀錄,留待下次補拍。
下到牡丹溪的河灘上走走晃晃。
雙溪分駐所,當時行政區剛升格,新北市三個字還很新。
雙溪的曲流很美,值得細細品味。
以下為2016年5月12日拍攝
雙溪車站的月台比較高,下月台樓梯以後就可以走平面通道出站。
百年打鐵鋪還是靜靜的立在路旁,等候顧客光臨。
在東榮橋上看區間車進入雙溪隧道。
長安街,以前是雙溪地區最熱鬧的街道。
老房子只剩下一面牆,卻可以看出許多生活遺跡。
三忠廟位於長安街,是全台灣唯一供奉宋末三傑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的廟宇。此廟最早可朔源於1781年,經過多次改建成為現在的樣子。
雙溪百年教堂,也是改建過的模樣。
林益和堂中藥店成立於1874年,至今已是第四代傳人在經營。外觀整修成美麗的巴洛克建築,讓老街蓬蓽生輝。
牆面上的各種花草裝飾以及秀麗的書法字跡,顯示出林家的品味以及對老屋的情感。
林益和堂內部還保留傳統的天井,夏天也很通風,不用開空調。
天井下有一口古井,目前已經沒有使用,但是仍被妥善保存。
靠近長安街底可以看到用砂岩砌成的屋牆,這是周家古厝的外牆。
牆邊的拱形通道已被封閉。
窄窄的老屋連接已傾頹的房子,砂岩、磚牆混搭的風格很特別。
長安街走到底就是頂雙溪渡口的遺址,現在蓋了一個觀景平台。
站在平台上已經無法看到舊渡口的遺跡,只能遙想當年風景。
下到河邊,右側是平林溪,左側是牡丹溪,匯流之後就是雙溪。
渡口上方的周家古厝原本是周步蟾先生的房子,目前已經賣給林家。周先生曾經在日本時代擔任頂雙溪庄長、區長,也擔任過五屆庄協議會員。他曾經參加基隆的「小鳴吟社」,並與詩友創立「雙溪吟會」,被推舉為會長,後來改名「雙溪吟社」,也曾擔任會長。1928年,「雙溪吟社」改名「貂山吟社」,周先生再任會長,1929年辭世。雖然他的作品並沒有保留下來。不過周家古厝倒是可以讓人想起他的故事。
東和戲院,圍牆已經多處倒塌,白色板子是以前放螢幕的地方。
左側是售票口,右側樓梯可以上二樓,以前是旅館。
入口處售票亭。
東榮街上的雙溪區公所。
老房子夾在新建築當中。
回到車站,看到E307擔任補機。
第二月台加長工程已經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