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日期:2016年7月6日
站別:二等站
站體:平面車站
月台:二座島式月台
冬山的舊地名是「冬瓜山」,據傳聞此地南方有一座形狀像冬瓜的山,所以這裡的居民都以冬瓜山來稱呼此地。1919年車站設立時稱為「冬瓜山驛」,隔年改名「冬山驛」。當時的木造站房於1961年遭風災損壞,隔年重修鋼筋水泥站房。然而冬山站緊鄰冬山河,地勢較低,每到雨季常有水患,於是政府在2004年開始冬山車站的高架工程,2007年部分完工切換高架路線,2009年兩座月台以及軌道全面完工,成為東部第一座高架化車站。
冬山車站位於冬山河右岸,第一月台是北上列車使用,第二月台則是南下列車使用,正線夾在兩月台之間。售票處在一樓,搭車則要上到三樓的月台,二樓則是一層平台。在一樓站房後方有一棟道班房,並且有獨立的出入口可以通往月台區。一樓就像潮州等高架車站一樣,有一片寬廣的穿堂,也有停車的空間。在平面時期的冬山站曾有大量貨運,最多擴充到十一條股道,然而隨著車站的高架化,此場景已不復見,但仍是二等站編制。近十年來冬山站的使用人數逐年提高,從2005年的每日九百人進步到2015年的每日一千兩百人,其中應該也包含了部分的遊客。冬山站除了區間車以外,只停靠兩班自強號和一些莒光號以及一班復興號,而且那兩班自強號的停靠站基本上和莒光號相去無幾,是提供通勤用的班次。新的冬山車站以「瓜棚」為設計理念,利用鋼架和薄膜設計出一圈又一圈相連的造型,讓車站充滿田野的趣味。除了瓜棚之外,冬山車站另一個特色就是風箏,無論是在站外還是站內都有許多風箏造型的裝置藝術,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拍照留念。許多遊客參觀車站時喜歡在月台上取景,所以台鐵也在剪票口張貼公告,請大家拍照時要注意安全。然而在美麗的背後,所要付出的成本是很高的,2015年杜鵑颱風來襲吹壞了十幾片薄膜,一片的維修報價竟然要200萬元,修復經費高達兩千七百萬。台灣每年都面臨颱風的威脅,如果每年都吹壞幾片,長年下來的維修費很驚人。大家都喜歡美麗的事物,但是公共建築在設計時也要考量氣候條件以及經濟成本,以免像現在這樣造成沉重的負擔。
冬山車站從早期以貨運為主的車站轉型為現在的觀光車站,在不同時代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宜蘭縣在2016年規劃了冬山河生態綠舟園區,地點就位於冬山車站附近,園區緊鄰冬山河鐵橋,可以在草地上看火車行經鐵橋進入瓜棚,是個休閒的好去處,只是園區沒有遮蔭,怕太陽的遊客要做好防曬。此外,車站前方有幾家腳踏車出租店,可以租一台腳踏車沿著冬山河兩側的自行車道晃晃,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冬山站北上是羅東站,南下是新馬站。冬山車站的站名牌不是燈箱,而是用金屬條搭配木條製成底座,再將字體鎖在上面,應該是全台唯一的設計。
冬山站往新馬站方向,四軌匯成兩軌,左側可以看到一些工廠。
冬山站往羅東站方向,正中央是冬山河鐵橋。
從兩座月台拍攝站場,正線在兩月台之間,橢圓形鋼架橫跨兩座月台,營造出瓜棚的感覺。
月台上可以看到田野風光,附近的山景映入眼簾,非常美麗。
冬山站的電梯使用透光的壓克力,非常有質感。
兩座月台都有風箏造型的裝置藝術,趣味也各有不同。
2015年杜鵑颱風造成薄膜損壞,一片要價兩百萬。
從月台下來會先到一個平台層,可以連通兩座月台。
平台旁邊的圍籬也有像這樣子的裝置藝術,主題也與風箏相關。
平台往一樓方向,可以看到部分區域還在施工。
冬山站剪票口擺了許多東西,看起來有些凌亂,記得我2015年第一次到冬山站時並沒有那麼亂。
冬山站兩個售票口,一台自動售票機。
售票口前掛著列車票價表。
至於列車時刻表竟然變成廣告看板出租了,真是晚景悽涼。
一樓候車大廳,坐在這裡吹吹風也很舒適。
站房後方有淋浴間,提供給自行車騎士使用,開放狀況不明。
站房就位於高架底下,冬山車站四個字度成金色,前方有V字型的樑柱。
站房後方的道班房,右邊可以看到獨立的天橋出入口前往月台。
高架車站底下的停車空間。
站房前方的鐵軌意象,但不是原來的舊線。
兩座藍色的棚子也有風箏的感覺。
遊客在拍攝車站前方的風箏造景。
車站前方中華路街景。
車站正對面的中正路。
中正路上的衛生所和圖書館。
中正路上的台電大樓。
冬山鄉公所、鄉代會以及消防隊都在這個冬山路區塊。
成興路平交道遺址,現在不會有火車經過了。
車站附近有稻田,結滿金黃色稻穗。
高架旁邊的自行車專用道,是利用舊線的空間開闢的。
車站前方的風箏造型,據說舊站房的位置就在這裡。
從第一月台俯瞰站前中正路。
區間車停靠2B月台。
復興號列車通過冬山車站。
區間車待避普悠瑪。
莒光號通過冬山車站。
普悠瑪通過冬山車站。
北上區間車準備停靠冬山站。
南下北上區間車交會於正線。
冬山河生態綠舟緊鄰冬山河鐵橋,可以坐在草地上看火車,天氣涼爽時應該是個不錯的休閒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