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日期:2016年7月6日
站別:招呼站
站體:平面車站
月台:一座島式月台
1920年,日本人在冬瓜山驛和蘇澳驛之間設立了一個車站,名為「新城站」,辦理客運和貨運。為了信大水泥的貨運需要,1968年政府在新城站南方設立了「南新城站」。1973年北迴鐵路開始興建,1975年在花蓮縣新城鄉設立了「新城車站」,導致重複的站名出現。為了解決此一問題,臺鐵將宜蘭線鐵路上的新城站改名為「聖湖車站」,因為花蓮縣的新城是鄉,宜蘭縣蘇澳鎮的新城只是一個里,所以花蓮新城鄉擁有新城這個站名比較合理。至於宜蘭線上的新城站為何改為聖湖站?原因是此站位於蘇澳鎮的聖湖里旁邊,既然不能以自己所在的新城里為站名,那就用隔壁的里來當站名,這是當時命名的想法。同一時間,南新城站也跟著聖湖站改名為「南聖湖站」。1980年北迴鐵路完工,北段起點便是南聖湖站,或許是南聖湖這個名稱不能彰顯出他位於北迴線起點的獨立地位,所以1982年南聖湖站改名為「蘇澳新站」,隔年聖湖站也跟著改名,取車站附近新城和馬賽(永榮里、隘丁里一帶的舊地名)兩個大聚落各一個字,命名為「新馬站」。在被稱呼為新城站的年代,此站站體是位於比較北邊的位置,現在的站房是建立於1970年,比早期站房更偏南。2003年蘇澳新站因為雙軌電氣化工程又向北搬遷,使得新馬站和蘇澳新站之間的距離縮短到只有短短的0.8公里,為臺鐵相鄰兩站之間最近的距離。
新馬車站位於新城溪右岸,目前是一個招呼站,車站附近有零星的住家,有幾片稻田,也有一些工廠,距離主要聚落隘丁里、永榮里大約兩三百公尺。新馬站附近的公路交通非常方便,緊鄰台九線,離國道五號終點也不到兩百公尺,可惜這些條件並沒有促進新馬站的客運運量,2015年每天平均只有四十幾個人進出而已。新馬站的月台彎彎的,寬度不寬,候車時要注意安全。遮棚像雨傘一樣,和貢寮站是相同的形式。月台上有天橋連通前站和後站,後站新城北路出口距離國道五號的交流道非常近。前站的站房目前沒有人看守,出入口和售票口都已經封閉起來,候車室的舊木椅仍然保存良好,木製窗戶有些已經不見了。新馬車站站房空間不大,油漆有些斑駁,但是還有公共電話可以打。走出站外會看到一片大廣場,再往前就可以看到台九線,往右是冬山、羅東方向,往左是蘇澳方向。拍照當天天氣炎熱,我並沒有往前走太遠,回家查閱地圖才發現原來新城農會製冰部離車站不到一百公尺,下次應該要去一飽口福才是。
新馬站附近除了可以吃冰,距離宜蘭餅發明館也不過六七百公尺,步行十分鐘以內可以到,如果想要體驗牛舌餅DIY的遊客也可以參考看看。如果帶小朋友來這裡也可以參觀蠟藝彩繪館,距離車站不到十分鐘路程,裡面有相關的DIY課程。這次到新馬站時實在很熱,肚子又餓,索性坐在月台上吹風,還好月台上很涼,消除了一些暑意。等列車來,再往下一站出發。
新馬站往北是冬山站,往南是蘇澳新站,往蘇澳新站的距離應該是0.8公里。
新馬站往冬山站方向,中間電線桿兩旁是正線,兩側各有兩股側線。
鏡頭拉遠可以看到右側有一條側線,據網路資料這條是給蘇花改倒廢土用的側線。
新馬站往蘇澳新站方向,彎彎的軌道看不到底,上方是新馬陸橋。
新馬站天橋,左側通往站房,右側通往後站出入口。
新馬站遮棚,和貢寮站形式相同。
新馬站站房背面,有鐵欄杆區隔軌道區。
新馬站站房背面特寫。
剪票口的鐵欄杆,大多已經生鏽了。
售票口和行李房,現在都封起來了。
候車廳,被停了摩拖車。
暫時移開拍一張,感覺清爽多了。木製座椅還保留著,左邊下半部窗戶已經消失了。
另一個角度拍一張,牆上還有公共電話可以打。
這間應該是道班房。
車站外台9線旁有計程車招呼站,但是應該不會有計程車在這裡攬客。
台九線往冬山方向,賣冰的就在前面,但是我沒有發現。
車站邊的住宅。
E336電頭單機往北開去。
新馬陸橋,左右兩側坡道為通往馬賽路的聯絡道,為了讓馬賽路跨過鐵軌而墊高。
這裡應該是原本的站務人員出入口,封起來以後竟然還貼小貼花磁磚。
這次換E335電頭往南跑。
新馬站的天橋。
從天橋上拍攝新馬站,右側怪手正在整理碎石。
從後站拍攝月台遮棚和站房。
後站新城北路,可以通往國道五號。
後站還有幾片稻田。
開往南下的復興號通過新馬站。
北上區間車通過新馬站。
PP通過新馬站。
南下區間車停靠新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