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SC_7654.jpg

紀錄日期:2015年10月18日、2016年12月3日

站別:特等

站體:地下車站

月台:二座島式月台

「臺北」這個名稱首見於清朝蘭鼎元的紀竹塹埔一文,裡面記載著:「......臺北民生之大利,又無以加於此。」這裡的臺北指的是臺灣竹塹(新竹)以北的地區。到了1875年沈葆楨於艋舺(萬華)設治「臺北府」,臺北這個名稱開始成為行政區,不過當時的臺北府包含了新竹以北以及宜蘭地區。日本人來了以後在1920年設立「臺北州」,所轄範圍包含雙北、基隆和宜蘭,並設置了「臺北市役所」,這是臺北市的名稱首度出現在歷史上。

 

DSC_3750.JPG

1887年清朝劉銘傳興建鐵路時將車站設立在大稻埕河溝頭,也就是現在的中興醫院所在地,當時稱為「臺北火車碼頭」,是第一代車站。原本位於大稻埕的車站為何會遷移呢?當時劉銘傳所興建的鐵路從雞籠南下經過大稻埕以後北轉開往大橋頭(臺北橋附近),然後向西南方往海山口(新莊)、打類坑(迴龍)、龜崙嶺(龜山)再接往桃仔園(桃園)。日本人來了以後認為鐵路太過蜿蜒且不夠安全,決定重新選線興建。新線就是我們目前使用的鐵路路線,經過臺北以後不往大橋頭,而是往西南方艋舺(萬華)、枋橋(板橋)、樹林、山仔橋(山佳)、鶯歌石(鶯歌)接往桃仔園。由於新線是往臺北的西南方,如果還要繞經臺北火車碼頭並不順路,所以第一代臺北車站就在1901年新線落成以後停用。停用以後租給汽車會社當工廠使用,直到1908年拆除。車站雖然拆除了,但是屋頂鋼架移到鐵道部油漆工廠和客車工場繼續使用。後來油漆工場被拆了,客車工廠變成臺鐵的禮堂,現在是整修中的古蹟。

 

同一個時期,日本人也在淡水河邊玉泉公園附近蓋了一個貨運站,稱為「大稻埕停車場」。大稻埕停車場啟用於1902年,原本只是貨運站,後來兼辦客運,隔年成為淡水線鐵路的發車站。在1908年第一代臺北車站拆除時,大稻埕停車場遷移到第一代車站的位置繼續營運,到了1916年大稻埕停車場又改回貨運站,淡水線客車不再經過此站,客運的部份改由新成立的「北門乘降場」接續。大稻埕停車場一直使用到1937年,在「華山貨物驛」啟用以後被取代而廢止。

 

DSC_6983.JPG

1900年到01年間,日本人除了興建新線以外,也將舊線拆下來的鐵軌用來興建淡水線鐵路,1901年第二代臺北車站連同淡水線一起啟用,稱為「臺北停車場」。臺北停車場設置在三線路上(現在的忠孝西路),面對著館前路,是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築,外型優美,有一座岸式月台和一座島式月台。為了讓更多大稻埕的民眾方便進出車站,1923年日本人在車站北側蓋了辦公室當作後站,位置在現在的太原路口,蓋好之後取代北門驛成為淡水線的發車站。後站在1937年正式命名「裏臺北驛」,1939年木造站房完工一直使用到1988年淡水線廢止。木造站房原本有保存的計畫,但是1989年卻莫名其妙焚毀,不用想也知道是發生了什麼事。所幸現在後站所在地並沒有開發,而是成為懷舊廣場,還放了一台花東窄軌時期的柴油客車當作展示。

 

美麗的第二代車站使用到1939年因為空間不足且略顯老舊,於是被改建成鋼筋水泥車站,1941年完工,是第三代車站,當時稱為「臺北驛」。第三代車站持續擴建,最後一共有六座月台,第六月台就是淡水線專用月台。70年代以後台灣經濟起飛,臺北市的交通越來越壅塞,於是便開始規劃臺北市區鐵路地下化。由於施工需要,臺鐵先蓋了臨時站,然後在1986年將第三代車站拆除。第三代車站雖然不是最美麗的車站,但是承載許多老臺北人以及外縣市遊子的回憶,臺北後站的淡水線和第六月台更是讓人津津樂道。小時候父母親也有帶我到過臺北三代車站,只是我年紀太小完全沒有車站的印象,只依稀記得有噴泉。後來搬家回南部以後,也沒有機會可以看到三代車站了。

 

DSC_9641.jpg

臺北車站鐵路地下化工程於1983年開工,1989年完工通車,也就是現在所見的第四代車站。車站原本只有臺鐵利用,1997年捷運淡水線通車至臺北,2007年高鐵通車至臺北,此後臺北站成為三鐵共構站,而且是全台灣最繁忙的一個站。臺北是特等站,除了特殊列車以外都會停靠,使用人數當然不在話下,2016年臺北站平均每日有13萬人上下車,如果加上高鐵及捷運,每天有超過五十萬人使用。第四代車站為中式宮廷建築,中間是一個大天井,東西南北側各有三個出入口。原本1樓售票以及翻牌式行車資訊器都在北側,2011年改建時移到西側,中央空出一大片地方供旅客行走,也可以用來辦活動,尖峰時刻甚至可以看到許多旅客席地而坐。臺鐵、高鐵入口都在車站南側,而捷運出入口則是在車站北側,如果搭臺鐵或高鐵要轉捷運不必出站,直接在臺鐵月台11車和高鐵月台9車處下B3就可以通往捷運站。車站1樓、B1和B3都有售票處,月台則是在B2。四代車站原本有四座島式月台,後來第一月台和第二月台撥給高鐵使用,目前臺北站只剩下逆行的第三月台和順行的第四月台,調度上比較吃緊。車站二樓原本是金華百貨,目前整個車站一樓、二樓還有部份地下空間都被微風集團承包經營,絕大部分是賣吃的,有些店家還要排隊才吃得到。臺北車站有複雜的地下街,以英文字母區分為Y區、R區、K區、Z區以及M區,對於外地人來說就像一座大迷宮。地下通道常常都是滿滿的人潮,擁擠的程度令人不太舒服。

 

第一次到四代臺北車站是國中畢業旅行,當時覺得它很大、很氣派,二樓金華百貨賣很多衣服,只是生意沒有很好。晚上住在名富大飯店,透過窗戶可以看到夜晚燈火通明的臺北車站,到半夜還是有車潮,這是小時候從沒見過的景象,現在則是看到懶得看。搬回南部時臺北還是平面車站,再度回到臺北來車站已經變成地下化,當時年輕沒有什麼感覺,現在則是有點感嘆,難以尋覓幼年時所經歷過的環境。去年紀錄時臺北車站屋頂正在翻修,還可以看到頂端的舊字體,今年去補拍時已經完工了,臺北車站四個大字被拿掉,其他則沒有太多改變。車站西側是台汽客運,再過去一點是忠孝橋引道,這些車站附近的建築都在2016年被拆除,讓承恩門重見天日。附近還有許多工程等著施做,過幾年後又會有不同的景觀。這篇文章的照片分很多時間拍攝,從2015年底到2016年底,會標示日期讓文章更清楚,沒有標是的就是2015年10月。

 

 

DSC_7612.jpg

臺北站,往南是萬華站,往北是松山站。

 

 

DSC_7611.jpg

左側第四月台,右側第三月台。臺北附近的地下站標示車廂的牌子和其他車站不同。

 

 

DSC_7679.jpg

第一第二月台是給高鐵使用的,中間以柵欄區隔。

 

 

DSC_6980.JPG

第十一車的位置下去可以通往捷運站,不必出站。

 

 

DSC_7005.JPG

DSC_7008.JPG

B3是臺鐵和捷運的轉換地,也有售票窗口和對號列車自動售票機。

 

 

DSC_7622.jpg

從月台上來B1以後,可以看到許多指示牌,包含東出口和西出口,要轉高鐵往西出口比較快。

 

 

DSC_7667.jpg

西出口收票口。

 

 

DSC_7668.jpg

位於B2的自動售票機設在柱子上。

 

 

DSC_7669.jpg

行車資訊器和松山、南港一樣,看起來質感不錯,中間還有圓鐘。

 

 

DSC_7670.jpg

第四月台入口旁有對號列車自動售票機。

 

 

DSC_7671.jpg

下月台的樓梯和扶梯,第四月台是順行往基隆、宜蘭、花東。

 

 

 

DSC_7673.jpg

第三月台是逆行往新竹、台中、高雄。

 

 

DSC_7674.jpg

月台入口內的候車區,以人潮來說座位並不算多。

 

 

DSC_7664.jpg

車站底下的Z區站前地下街。

 

 

DSC_7666.jpg

K區誠品地下街,和其他地下街比起來多了一點文藝氣息。

 

 

DSC_7625.jpg

一樓的臺鐵入口,行車資訊器有四格。

 

 

DSC_7630.jpg

臺北車站售票窗口非常多,也常常大排長龍,上方有全台唯一的翻牌式列車時刻表。

 

 

DSC_7637.jpg

原本的售票口和時刻表在北側(照片右側),2011年移到西側。

 

 

DSC_7628.jpg

臺北站中央是天井,可以增加採光。

 

 

DSC_7639.jpg

車站大廳常有許多人聚集,席地而坐。

 

 

DSC_7642.jpg

南2門,忠孝西路出口。

 

 

DSC_7643.jpg

南2門外面有臺鐵局徽和「臺北車站」四個大字。

 

 

DSC_7654.jpg

2015年第一次紀錄時,屋頂還在整修,仔細看屋頂還有淺淺的「臺北車站」。

 

 

DSC_9641.jpg

2015.11.28,屋頂的「臺北車站」已經看不到了。

 

 

DSC_6685.JPG

2016.12.03,屋頂整修已完工,原本位於南2門上方的臺北車站和臺鐵局徽被拆掉,改成比較小的字體並往上移動。

 

 

DSC_7646.jpg

西3門,許多接送的旅客會在這裡上下車。

 

 

DSC_7648.jpg

派出所位於西1門旁邊。

 

 

DSC_7657.jpg

忠孝西路往西方向,右側是台汽客運的臺北西站,照片盡頭是忠孝橋引道,目前都已不存在。

 

 

DSC_9646.jpg

2015.11.28,忠孝橋引道還在使用中。

 

 

DSC_6703.JPG

2016.12.03,忠孝橋引道已經拆除,還多出一棟大樓。

 

 

DSC_3756.JPG

北門郵局對面的三井倉庫。2016.01.28。

 

 

DSC_3764.JPG

2016.01.28,忠孝橋引道拆除前夕,架起許多鋼樑。

 

 

DSC_6729.JPG

2016.12.03,忠孝橋引道拆除,承恩門重見天日。

 

 

DSC_3768.JPG

右邊延平北路,左邊博愛路,博愛路是臺北的相機街。2016.01.28。

 

 

DSC_6687.JPG

館前路,遠方建築是國立台灣博物館。2016.12.03。

 

 

DSC_3770.JPG

臺北西站B棟,原本是國光客運臺北西站,位於忠孝西路與重慶南北路口。2016.01.28。

 

 

DSC_3775.JPG

臺北西站A棟,原本是國光客運臺北東站。拍照這天碰巧遇到灰狗巴士最終展演日,運氣真是太好了,路上這輛就是最後的巡禮車之一,開往桃園機場。2016.01.28。

 

 

DSC_3788.JPG

DSC_3809.JPG

灰狗巴士的車身穩定性真是一流,我只有坐它往返北高時不會暈車。利用這次最後展演,坐上駕駛座過過癮。2016.01.28。

 

 

DSC_3784.JPG

臺北西站A棟背面月台區。2016.01.28。

 

 

DSC_6695.JPG

2016.12.03,臺北西站已經拆除。

 

 

DSC_6707.JPG

2016.12.03,臺鐵禮堂外觀整修完畢。

 

 

DSC_6675.JPG

DSC_6681.JPG

車站北側是市民大道和臺北轉運站,大樓裡也是飯店和百貨公司。2016.12.03

 

 

DSC_6676.JPG

臺北車站西側,遠處是機場捷運臺北站。2016.12.03。

 

 

 

DSC_6679.JPG

臺北轉運站旁是承德路,可通往圓山、士林方向。2016.12.03

 

 

DSC_6985.JPG

原本的臺北後站,位於太原路和鄭州路口,現在是懷舊廣場。2016.12.03

 

 

DSC_6986.JPG

懷舊廣場旁停放一輛台東線窄軌時期柴油客車,如果能換成淡水線當時使用的列車,相信會更符合實境。

 

 

DSC_6998.JPG

廣場旁有一排巴洛克風格建築,如果沒有招牌的干擾會更漂亮。2016.12.03

 

 

DSC_6989.JPG

太原路上賣許多玩具,有玩具街之稱,路上也有幾棟巴洛克風格的建築。2016.12.03

 

 

DSC_7610.jpg

區間車停靠於4B月台。

 

 

DSC_7616.jpg

DSC_7680.jpg

3B、4A月台主要提供對號車停靠。

 

 

arrow
arrow

    Bronto08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