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日期:2016年7月13日
站別:一等站
站體:平面車站、跨站式站房
月台:二座島式月台、一座岸式月台
此地早年是原住民平埔族生活的地區,明末清初之際才有漢人來此地開墾。在此地生活的漢人開了許多打鐵鋪,打鐵鋪會使用風櫃,於是此地早期被稱為「風櫃店」。至於「樹林」這個名稱的出現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此地原本就有許多樹叢,所以被稱為樹林;第二種說法是清朝乾隆年間為了防堵水患,民眾便在河堤上種植許多樹木。不管是哪一種說法,「樹林」這個名稱都和樹木有關連。
臺北-新竹間鐵路改線之後,日本人於1901年在此地設立「樹林停車場」,1940年改稱「樹林驛」,光復之後改稱「樹林車站」。隨著新北市人口逐漸增多,樹林站的業務量也增大,1985年升格為一等站。為了配合臺北鐵路地下化工程並消化日益增多的車站使用人潮,1994年開始動工興建跨站式站房以及樹林調車場。1997年三月啟用樹林調車場,取代因地下化而拆除的板橋客車場,東部幹線列車也改從樹林站發車/到站,同年九月跨站式站房也完工啟用。樹林站成為東部幹線發車站,考量車輛調度更為頻繁,2007年增建第三月台,通常都是讓東部上來的列車停靠,旅客下車之後就往南開進調車場了。據網路訊息偶爾會有列車在第三月台發車,但我沒有實際看過。
樹林站有三座月台,第一及第二月台則是島式月台。月台遮棚是Y字形,以中間的工字鋼樑支撐,鋼樑底部漆上酒紅色。第三月台則是岸式月台,遮棚的柱子是圓柱,造型和第一第二月台不同,月台圍牆上也有馬賽克浮雕。樹林站的正線位於第二第三月台之間,待避或靠站的列車也大多利用這兩座月台。第二月台上有阿福號造型的便當販售櫃台,高度和真的EMU700相去無幾,是個蠻有趣的設計。樹林站雖然是東部幹線的發車站,但是西部幹線的自強號等級列車停靠卻不多,要搭乘對號車往樹林的旅客需注意。不過北部區間車密度高,轉乘也很方便,應該不夠成問題。二樓是樹林站的核心,候車、購票、剪票、餐飲服務等等都在這個區域,空間寬敞明亮。大廳屋頂使用了格子狀設計,看起來簡單清爽。
樹林站有前站(鎮前街)和後站(中山路)兩個出入口,前站出入口和鐵軌垂直,後站出入口則和鐵軌平行,兩個出入口一大一小,但是造型差異不大。後站外面有一個小廣場,並有站外地下道和前站互相聯絡,兩旁則是商店街。前站相對比較熱鬧,有四德街觀光夜市,也有比較多的店家。車站附近雖然沒有什麼著名景點,但是樹林站可以看到許多東部幹線列車發車與到站,候車時坐在月台上吹著風欣賞火車,也是一種享受。
樹林站北上是浮洲站,南下是南樹林站。
2015年底,南樹林站啟用前幾天特地來樹林站拍燈箱,當時樹林站南下是山佳站。
樹林站往浮洲站方向,雙軌,左側軌道通往第三月台。
樹林站往南樹林站,雙軌,兩正線位於第一、第二月台間。
第一月台以及行車資訊器。
從右到左分別是第一、第二和第三月台。
上圖第二月台,下圖第一月台,都是Y字形鐵皮遮棚,第一月台旁邊還有舊式護欄。
第三月台的遮棚以圓柱支撐,有別於其他月台。
月台和跨站式站房合照,前後站之間的距離還蠻寬的。
第一月臺北側有維修車輛停放的車庫。
各種維修車輛也停放在第一月台旁軌道上。
第一月台A側和側線止衝檔。
第二月台上的阿福號造型便當販售區,高度和真的火車很接近。
兩月台之間的正線。
第一月台上的行車資訊器。
位於第二月台的行車室。
第三月台上的圍牆有特別的馬賽克圖案。
月台南端也有一些工程車輛停放。
月台通往站房的電扶梯和樓梯。
由近而遠分別是第一、第二和第三月台進出口。
第三月台一般是提供東幹線列車到站使用,偶爾會有開往東幹線的列車在此發車。
剪票口和行車資訊器,南下使用第一月台,北上使用第二月台。
樹林車站有小七,也有一些其他的餐點。
售票窗口有六個,旁邊有四台自動售票機。
列車停靠站表和票價表都清空了,底下有自動售票機和服務台。
大廳一角掛著一些藝文作品,是當地社區民眾的創作。
格子狀屋頂的設計,看起來很簡潔。
一樓出口處有公車資訊器,方便民眾轉乘。
樹林車站後站,出入口方向與鐵軌平行。
連通前後站的站外地下道。
後站的小廣場,有樹蔭遮蔽陽光。
後站中山路街景。
廣場外面還立了一個牌樓。
站外地下道有許多燈箱,這個燈箱介紹樹林調車場。
樹林區農會,位於前站的鎮前街上。
區公所也位於鎮前街上。
博愛街,這裡也形成一個市集和四德街串連。
四德街觀光夜市,白天也有部份攤商。
位於保安街的溝渠,這個建築結構看起來有一點歷史了。
保安街地下道,上方是鐵軌。
夜市的另一個出入口,旁邊有郵局。
樹林派出所也在夜市旁邊。
位於派出所旁的木造平房停放警用機車,不知道是不是以前的所長宿舍。
走進巷弄裡面逛逛,也可以看到一些商家。
前站正對面的溪北路也相當熱鬧。
前站入口,行包中心位於一樓。
樹林站兩列阿福交會。
EMU500區間車準備發車。
普悠瑪準備進站載客。
莒光號停靠樹林站。
當天剛好遇到紅阿福,直接跳上車北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