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日期:2016年12月31日
站別:三等站
站體:平面車站
月台:一座岸式月台、一座島式月台
銅鑼一帶早年為原住民所生活的地區,最早在清朝乾隆年間就有漢人屯墾的文獻紀載,直到同治年間大量客家人來此地開墾,並於現在的福興村形成市街,稱為「福興街」,是銅鑼早期最熱鬧的地方。又因為這個地方南、北、西三面環山,東面開口,聚落被弧形山麓包圍,既像個銅鑼又像海灣,所以俗稱「銅鑼灣」。
福興街位於後龍溪和西湖溪之間最狹窄處,日本人蓋台中線時,原本預定將此站命名為「福興街驛」,動工時才更名為「銅鑼灣驛」。1903年9月苗栗至三叉河間鐵道完工,本站也於10月7日起落成啟用。1920年隨著地名改制,站名變更為「銅鑼驛」。1935年的關刀山大地震將木造站房震毀,重建的新站房於隔年(1936年)完工使用至今。銅鑼和山線上幾個震災後重建的站房都有圓柱、迴廊,風格類似。震災時福興街也是災情慘重,房屋幾乎全倒,許多商家便遷移至「新街」重建,也就是火車站前中正路一帶,銅鑼老街就此沒落。
舊山線本是單線,1990年銅鑼至南勢間雙軌化,1993年銅鑼至三義間雙軌化,讓此站的列車調度更加靈活。站內有岸式月台、島式月台各一座,兩月台間還有通過軌。第一月台供南下列車停靠,第二月台供北上列車停靠,兩月台間有站內地下道,站內的行車資訊器還是舊式的,是個很有味道的小站。銅鑼站是三等站,2016年改點後只停靠區間車。2001年時日均使用人數為五百多人,至2016年已變成三倍,這個現象在各站幾乎都有出現,或許和近年來區間車班次增加、對號車停靠站增加有關。
銅鑼是個客家鄉,以杭菊聞名,來這裡旅遊除了可以走訪老街、親近杭菊,也可以看看古蹟。位於車站北側武聖街有一棟日式二層樓建築,看起來古色古香,是劉肇芳醫師所興建的崇光診所,劉醫師過世後被登錄為苗栗縣歷史建築。當時不知道能否參觀,所以我只在外面拍幾張照,希望下次來造訪銅鑼老街時,也能有機會能入內參觀。
2016.12.31照片:
銅鑼站往北是南勢站,往南是三義站。
銅鑼站往南(三義)方向。
銅鑼站往北(南勢)方向。
銅鑼站2B月台。
左側是第二月台,右側是第一月台,兩月台間有通過軌。
從第二月台拍攝第一月台。
銅鑼站站內地下道,牆上有畫作可欣賞。
這裡有吊掛式站名牌。
靠近第一月台這股是東副線,通過軌是東主線,這兩軌在正常情況下是下行用。
站長室位於第一月台,剪票口旁邊。
銅鑼站第一月台的舊式行車資訊器。
售票窗口旁兩台自動售票機,剪票口上方有舊式資訊器。
候車處有舊式長條木椅,牆上也有鐵道攝影作品和美術作品,整體環境乾淨整潔。
剪票口旁邊有旅遊資訊,但是對坐火車來的人而言,部分景點要轉搭小黃才能方便抵達。
圓柱、迴廊呈現出震災後重建風格。
車站大門還有門聯,門楣上有杭菊的照片裝飾。
車站旁的倉庫變成了DIY小舖,店名和站名相互呼應。
銅鑼車站站外地下道,可以通往車站後方。
車站後方大多為農地,住宅不多,主要聚落還是在車站前方。
銅鑼站前方的廣場可以迴車,一顆大石頭上刻著「銅鑼」二字。這一帶的聚落大多在車站前方,然而主要道路台3線卻是在車站後方。
崇光診所的老木牌和鬼瓦,相當有味道。
武聖街街景,走到底有一間武聖宮。
銅鑼分駐所位於武聖街、中正路口。
銅鑼中正路是商業最發達的地區。
位於中正路的郵局。
郵電街、永樂路和銅鑼街這個區塊是市場,逛起來蠻熱鬧的。
銅鑼鄉公所、鄉代會、調解委員會和選委會都在這棟建築。
中正、新興路口這間舊平房還留著。
火車站旁邊有三層立體停車場,這應該是我看過最低樓層的一棟。
銅鑼站目前只停靠區間車。
彩繪普悠瑪通過銅鑼站南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