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SC_9756.jpg

DSC_9769.jpg

紀錄日期:2016年7月14日

站別:一等

站體:平面車站、跨站式站房

月台:一座島式月台、一座岸式月台

 

桃園這一帶早期是凱達格蘭族的領地,漢人稱之「虎茅莊」,意思是茅草叢生之地。顧名思義,這裡是一塊不容易開墾的地區。17世紀末,鄭克塽的部隊曾經在南崁一帶屯墾,後來又有少數閩南人來此開墾。到了1737年,以薛啟隆為首的客家人們進入此地墾殖,範圍從南崁、霄裡(今八德區西南部)、龜崙嶺(今龜山)到崁仔腳(今桃園區西南部)。直至今日,這一帶仍是以客家人為主要人口。來此地開墾的先民們在這裡種植許多桃樹,初春時節桃花紛飛,於是此地又被稱為「桃仔園」。日本人來了以後,將此地行政區劃歸為「桃仔園廳」,1905年更名「桃園廳」,1920再調整行政區為新竹州所轄的「桃園郡」。國民政府時期將新竹州所轄範圍拆成桃園縣、新竹縣和苗栗縣,2010年桃園縣升格桃園市(直轄市)。

 

DSC_9767.jpg

桃園車站設立於1893年,劉銘傳鐵路時期便已設站,稱為「桃仔園停車場」。1905年日本人改名「桃園驛」,並蓋了一間木造站房,到了國民政府時期改名「桃園車站」,1962年站房重修,蓋了目前所看到的紅白色桃園舊站。舊站第一月台為岸式月台,供北上列車利用,第二月台則是島式月台,供南下車停靠,兩月台之間還有一條通過軌給快車利用。原本站內還有林口線月台,但是林口線已經廢線,月台也因為臨時站房的工程而被拆除。兩座月台上的遮棚支架都是用折彎的鐵軌搭建的,底下塗上酒紅色油漆,在此地候車頗有懷舊風情。第一第二月台之間有地下道連通,我去拍照時舊站已經停用,所以並沒有機會下去看看。第二月台外側原本有許多股道,現在已經成為臨時站和臨時軌道用地。舊站剛停用時,站內的小七、售票口、鐵軌等設施都還保留著,但2016年我再度前往拍照時站內已經拆得空無一物,月台區則變成以「馬祖」為主題的展覽會場。站房目前還是保留著,只是沒有人知道還能撐多久。

 

DSC_2469.jpg

桃園站旅客眾多,2016年每天有六萬人進出,多年來旅客人數都僅次於台北站,但以台鐵所公布的資料來看,桃園站的旅客大多搭乘中短程而非長程。桃園北有台北,南有新竹,都是人多的都會區,旅客以短程為主也可以理解。有鑑於舊站房空間不足,交通部於2009年核定桃園地區鐵路高架化,2010年動工,2015年啟用臨時跨站式站房,路線也切換到臨時軌。這棟臨時站房為灰色建築,前站入口不大,造型簡約,後站則因為可利用空間大,所以站房也蓋得比前站大許多。從臨時前站進站上二樓會先到達連絡臨時後站的空橋,橋上可以俯瞰桃園舊站的月台區。購票、候車、辦公等空間都在臨時後站,站內設計簡約,空間比較寬敞,屋頂有幾個圓形天窗讓光線透進來。商店街設置於剪票口內的一側,這是在其他站比較少見的。售票窗口安裝全透明玻璃,看起來很清爽;另一旁超過十台以上的自動售票機排成一列,反映出此站的購票人潮。在電子票證越來越普遍的情況下,大家利用一般自動售票機的機會也變少了,反而是對號列車自動售票機的數量若能增加,會更方便旅客買坐票。臨時站的第一月台是島式月台,供南下列車停靠,A側也可以給待避車輛使用;第二月台則是岸式月台,供北上列車停靠,月台遮棚也是與站房一樣的灰色系。

 

 

DSC_2428.jpg

原本於2010年動工的桃園車站高架化工程,在2004年鄭市長上任以後起了變化。鄭市長提出將高架化改為地下化的政策,2017年七月底通過可行性研究,預計2018年動工。地下化和高架化各有優點,也各有支持,但是最終功能都是要將鐵路立體化。北部地區列車班次多,最好的解決方式應該是車站平面多軌化,可惜政府的政策有太多非交通本位的考量,導致許多路段都花大錢做高架化或是地下化。地下化最大的缺點在於難以擴充軌道,就像現在的大台北地區路塞嚴重,卻因地下化而無法再新增軌道,形成一個難解的狀況。台北殷鑑不遠,如果桃園也跟著挖下去,影響到的是全台灣的鐵路運輸,而不是僅僅桃園本身的問題而已。此外,地下化本身就是一個大錢坑,除了比高架化多出三倍以上的預算,蓋好以後的維護費用、水電費用也都比高架化多出許多,每年都要編列高額預算來養它,長年下來數字非常可觀。如果鐵路真的非離開路面不可,那只要能達到立體化的功能就好,何須執著於地下化?高架一樣可以與捷運站共構,一樣可以消除平交道。

 

 

DSC_2471.jpg

桃園舊站剛停用,攝於2015年7月。

 

 

DSC_2438.jpg

舊車站內的鐵軌、電線尚未拆除。2015年7月。

 

 

DSC_9795.jpg

2016年7月,鐵軌、電線等都拆得一乾二淨,水泥枕木堆疊在月台側。

 

 

DSC_2439.jpg

月台遮棚支撐架是用折彎的鐵軌做的。2015年。

 

 

DSC_2449.jpg

兩座月台中央區域的遮棚都高出一截。2015年。

 

 

DSC_2453.jpg

第一月台地下道入口。2015年7月。

 

 

DSC_9792.jpg

2016年7月,月台變成展覽會場。

 

 

DSC_2455.jpg

DSC_2458.jpg

車站大廳的時刻表和停靠表都陪著舊站到最後一刻。

 

 

DSC_2460.jpg

舊站內的小七,2015年7月。

 

 

DSC_2437.jpg

2015年舊站停用後,為了方便進出臨時站的旅客購買餐點,小七還派了一台推車在臨時站入口,真是辛苦了。

 

 

DSC_9777.jpg

2016年7月,小七不見了。

 

 

DSC_2467.jpg

舊站的自動售票機搬走以後,放了一排置物櫃在這裡。2015年7月。

 

 

DSC_9790.jpg

2016年7月,置物櫃也搬走了。

 

 

DSC_2456.jpg

DSC_2463.jpg

舊站停用以後,售票窗口拉下鐵門。2015年7月。

 

 

DSC_9778.jpg

2016年7月,大廳內的售票窗口也拆了,左側變成一個出口。

 

 

DSC_9736.jpg

舊月台燈箱,月台上長滿了雜草。

 

 

DSC_9718.jpg

臨時站燈箱,桃園站北上是鶯歌站,南下是內壢站。

 

 

DSC_9731.jpg

第二月台北端往鶯歌站方向,鐵軌出站後右彎,前方為桃鶯路橋。

 

 

 

DSC_9743.jpg

桃園臨時站南側往內壢站方向,鐵軌呈現S型,前方為民族陸橋。

 

 

DSC_9720.jpg

第一月台島式,第二月台岸式。1A月台為待避用,車班數量少。

 

 

DSC_9722.jpg

從第一月台拍攝跨站式站房。

 

 

DSC_9724.jpg

跨站式站房底下的軌道也是彎曲狀。

 

 

DSC_9732.jpg

第二月台拍攝跨站式站房,右方聯絡空橋可通往前站中正路,橋下方為舊站月台軌道區。

 

 

DSC_9734.jpg

主要站房區在後站位置。

 

 

DSC_9738.jpg

DSC_9739.jpg

第二月台圍牆後方有一片平台,可以欣賞舊站區的月台和軌道。

 

 

DSC_9730.jpg

二樓兩座月台的出入口。

 

 

DSC_9747.jpg

原本以為是普悠瑪便當櫃,仔細一看原來是漂書櫃,大家可以捐出自己喜歡的書在這裡供其他人閱讀。如果想要捐書,可以直接送至台鐵服務台。

 

 

DSC_9748.jpg

屋頂有數座圓形採光罩,車站內造形簡約。

 

 

DSC_9749.jpg

商店街位於剪票口內側,上方兩座大型行車資訊器。

 

 

DSC_9752.jpg

售票處用透明玻璃阻隔,看起來乾淨又清爽。

 

 

DSC_9753.jpg

舊站那些自動售票機應該都搬來這裡了。

 

 

DSC_9754.jpg

後站出口這裡有小七和咖啡店。

 

 

DSC_9760.jpg

後站有停車場,也有許多計程車。

 

 

DSC_9758.jpg

後站延平街街景,桃園客運總站也在後站。

 

 

DSC_2480.jpg

延平路客運總站一景,2015年。

 

 

DSC_9755.jpg

位於延平路的後站站外地下道出入口。

 

 

DSC_9763.jpg

站外地下道彎彎的,裡面有重新整理過,明亮乾淨。

 

 

DSC_9774.jpg

前站站外地下道出入口,旁邊就是百貨公司。

 

 

DSC_9765.jpg

DSC_9766.jpg

前站街景,車多人多,相當熱鬧。

 

 

DSC_9767.jpg

舊車站和站外圓環。

 

 

DSC_2469.jpg

2015年的臨時站前站出入口。

 

 

DSC_9776.jpg

2016年臨時站前站出入口,已經加上雨遮方便旅客使用。

 

 

 

DSC_9807.jpg

DSC_9808.jpg

前站通往售票大廳的空橋,也式簡約的工業風格。

 

 

DSC_9809.jpg

DSC_9810.jpg

從空橋可以看見舊站軌道和電器設備已拆除。

 

 

DSC_2432.jpg

2015年,工程人員正在拆除舊站軌道和電器設備。

 

 

DSC_2430.jpg

車站南側舊線和臨時線的切換點就位於高架橋下。

 

 

DSC_9726.jpg

區間車與自強號交會於桃園車站,出發號誌已亮。

 

 

 

DSC_9741.jpg

 

DSC_9744.jpg

莒光號停靠桃園車站。

 

 

 

arrow
arrow

    Bronto08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